
《三國志·吳志·孫休傳》“ 丹陽 太守 李衡 ”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襄陽記》:“ 衡 每欲治家,妻輒不聽,後密遣客十人於 武陵 龍陽 汜洲 上作宅,種甘橘千株。臨死,敕兒曰:‘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然吾州裡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後遂稱橘子為“李衡奴”。 唐 羅隱 《秋日富春江行》詩:“遠岸平如翦,澄江靜似鋪。紫鱗仙客馭,金顆李衡奴。”
根據權威來源的考證,“李衡奴”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橘樹相關,而非形容人的性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來源 該詞出自《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裴松之注引晉代習鑿齒《襄陽記》。三國時期丹陽太守李衡曾秘密在武陵龍陽汜洲種植千株柑橘,臨終前告訴兒子這些橘樹是無需供養卻能提供財富的“木奴”,後世人因此用“李衡奴”代指柑橘。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羅隱在《秋日富春江行》中曾寫道:“金顆李衡奴”,用此典故描繪秋日柑橘成熟的金黃景象。
核心含義 該詞特指通過智慧為後代創造可持續財富的行為,橘樹作為“天然奴隸”的比喻,體現了古人“以木養人”的經濟智慧。
注意:部分網絡資料将該詞誤釋為“言辭惡劣之人”,此說法缺乏文獻依據,建議以《三國志》及習鑿齒的原始記載為準。
《李衡奴》是一個包含三個字的漢字詞語,其中李是姓氏,衡奴是名字。這個詞語通常用來指代一個古代人名。
《李衡奴》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女(nǚ),其中李是由木組成的,衡奴是由女組成的。李的筆畫為四畫,衡為七畫,奴為五畫,因此,整個詞語的總筆畫為16畫。
《李衡奴》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曆史文獻,出自于《資治通鑒》一書中。在繁體字中,李衡奴的寫法是「李衡奴」,部分字形有細微差别,但整體意思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衡奴」的寫法有時會出現變異。例如,有一種古代寫法将「衡奴」的「女」字寫作「女+奴」的形式,也就是「」。這種寫法在古代經典文獻中也有所出現。
1. 李衡奴是古代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2. 這本書中記載了李衡奴的事迹。
李(姓氏)、衡奴(人名)
近義詞:無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