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鬲 , 商 周 時人, 纣 時因遭世亂,曾隱遁為商。《孟子·告子下》:“ 膠鬲 舉於魚鹽之中。”後因以“膠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處于困難之境。 唐 元傑 《湞陽果業寺開東嶺洞谷銘序》:“ 元和 丙申歲秋八月,餘以 膠鬲 之困,庽居精舍。”
“膠鬲之困”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孟子·告子下》:“膠鬲舉于魚鹽之中。”。膠鬲原為商纣王時期賢士,因世道混亂隱遁經商,後被周文王發掘并重用,成為周朝重臣。
“元和丙申歲秋八月,餘以膠鬲之困,寓居精舍。”
——唐·元傑《浈陽果寺開東嶺洞谷銘序》。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雙重含義:既表達困境,又隱含對未來的期待。
膠鬲(jiā gé)之困是一個成語,意為因為惡劣的境遇而感到困擾和束手無策。該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膠”和“鬲”。
“膠”字的部首是“⺼”,總共有8畫。它是一個象形字,表示黏性物質。在繁體字中,膠字的寫法為「膠」。
“鬲”字的部首是“鬲”,總共有20畫。它是一個形聲字,表示簋的音義。在繁體字中,鬲字的寫法為「鬲」。
“膠鬲之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據說,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次攻打敵國時,士兵們需要用膠鬲來盛裝瀝青,以修築城牆。然而,由于缺乏膠鬲,城牆修築的進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導緻戰争陷入了困境。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膠字的寫法為「膠」,鬲字的寫法為「鬲」。這些寫法與現代的簡化字寫法有所不同,但仍然保留了相同的意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膠鬲之困的例句:
一些相關的詞語包括膠鬲之苦、膠鬲不堪、膠鬲難舍等等。這些詞語都表達了在困境中感到困擾和無助的意義。
膠鬲之困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它的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确定。例如,在膠鬲之困中,人們可能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解困”可以被認為是膠鬲之困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