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徵的意思、暴徵的详细解释
暴徵的解释
同“ 暴征 ”。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旧唐书·五行志》:“猛吏淫威奋其毒,暴徵急政破其资。”
词语分解
- 暴的解释 暴 à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涨。暴发。风暴。暴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脾气暴躁。暴跳如雷。 凶恶残酷的:凶暴。暴虐。暴君
- 徵的解释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 徵 ē 见“征”③徵⑦。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暴徵(bào zhēng)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指统治者或官吏横征暴敛、残酷榨取的行为。其核心在于强调征税的强制性、残酷性与不公正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分字释义
- 暴 (bào): 本义指凶恶、残酷、急骤。此处引申为凶狠、残暴、不顾法度之意,形容征税手段的严酷与蛮横。
- 来源参考: 《说文解字》:“暴,晞也。从日,从出,从廾,从米。”段玉裁注:“…引伸为疾急、为残虐。”(《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均有收录此义项)。
- 徵 (zhēng): 本义为“召”,后主要引申为征收(赋税、兵役等)。此处特指赋税的征收。
- 来源参考: 《周礼·地官·闾师》:“以时徵其赋。” 此“徵”即指征收赋税(《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均有此义项)。
二、 整体释义
“暴徵”二字结合,构成一个动宾结构(或可视为偏正结构),意指:
- 残酷、横暴地征收(赋税): 指统治者或官吏不顾人民死活,以极其严苛、凶狠、不合法度的方式强行征收赋税。
- 指残酷榨取的赋税本身: 有时也指代这种征收行为所得到的、体现着残酷性的赋税。
三、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暴徵”一词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苛捐杂税对民众造成的沉重负担与苦难。它常与“横敛”连用为“暴徵横敛”,是描述暴政的核心词汇之一。这种行为往往导致民不聊生,是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
- 来源参考: 《孟子·梁惠王上》虽未直接使用“暴徵”一词,但“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论述,正是对统治者过度剥削(包含暴徵)的强烈控诉。后世文献如《左传》、《史记》等对类似暴政的记载,也为此词提供了历史语境。
四、 引申与影响
“暴徵”行为及其带来的后果,常被用来警示统治者需施行仁政,体恤民力。它也成为批判历史上昏君、贪官的重要依据。其核心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横征暴敛”作为其近义词仍在使用,其批判精神得以延续。
- 来源参考: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的著名论断,正是对“暴徵横敛”这类残酷剥削行为最形象的概括和深刻批判。
“暴徵”是一个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古汉语词汇,专指统治者或官吏以残暴、非法手段强行征收赋税的行为或由此产生的赋税本身,深刻揭示了古代社会苛政对民众的压迫,是理解历史、批判暴政的重要语词。
网络扩展解释
“暴徵”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和字义演变来区分。以下是两种主要解释:
1.作为“暴征”的异体写法(常见含义)
读音:bào zhēng
释义:指强行征收或横暴征税。
- 详细解释:由“暴”(强横、突然)和“徵/征”(征收)组成,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官吏滥用权力苛捐杂税的行为。例如:
- 白居易《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揭露官吏为政绩横征暴敛。
- 《旧唐书·五行志》提到“暴徵急政破其资”,亦指苛政。
- 相关成语:常与“横征暴敛”“暴敛横征”等连用,表达对苛政的批判。
2.作为征兆或迹象(较少见)
读音:bào zhēng
释义:指突发的征兆或迹象。
- 详细解释:此义项中,“暴”强调突然性,“徵”指迹象。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暴征”可能隐含征兆之义。但此用法在历史文献中较为罕见,需结合上下文确认。
使用建议
- 优先语境:在历史、文学类文本中,“暴徵”多指横征暴敛,如唐代诗歌和史书记载。
- 注意字形:若写作“暴征”(简体),则仅有征税义;若保留“徵”(繁体/异体),需结合语境判断是否涉及征兆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旧唐书》等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虫将军弼针步云操意成三破二侈大吹镑懵诈垂梢触礁岱岳大康刁诈对禁吨海里惰轮多奈凤凰在笯風知鲋鱼櫜弓卧鼓隔子故府汉表狠恶花攒锦聚回闪或许饯腊交运井井然经折装金舌蔽口窘悴骙瞿栏马墙灵眇马哈麻免夫末业牵红奇薄青磴邛葛啓劄禳厌山体少陵申约沈浊死目四注贪懫鼍矶惘惑微诚委迹毋何线儿宵游宫禊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