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good for both parties;benifit to two parties] 兼顧雙方的利益
(1).謂兼顧雙方的利益。《史記·淮陰侯列傳》:“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2).對雙方都有好處。如:合則兩利,離則兩傷。
“兩利”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雙方均能獲得利益或便利,強調合作共赢的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兩利”指雙方同時受益,常見于描述勞資關系、商業合作等場景。例如“勞資兩利”指勞動者與資本方共同獲益,而“合則兩利,分則俱傷”則強調合作的重要性。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指通過平衡策略使多方共存并獲利,體現古代謀略思想。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現代漢語詞典。
《兩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兩者都得到利益。表示兩方都能從某種行動或決策中受益。
《兩利》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利”,部首“人”表示與人有關,部首“利”表示與利益、好處有關。
《兩利》共有12畫,每個字分别有5畫和7畫。
《兩利》最早出現在清代施耐庵的《西遊記》中,原文是“勸玄奘兩利青朗天”。意思是勸告玄奘師徒兩者都能獲得善果。
《兩利》的繁體字為「兩利」。
古代的《兩利》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兩利」,字形基本相同。
1. 這個決策既符合國家利益,又符合人民群衆的利益,實現了《兩利》。
2. 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合作是一種《兩利》的關系。
1. 同樣利益:多利、共利、雙利
2. 互相受益:互惠、互利、共赢
1. 雙赢:指兩方都能獲得利益的情況
2. 共利:表示共同獲得利益的情況
1. 先利後人:指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不顧他人利益的行為
2. 損人利己:表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對他人造成損害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