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塵霧。《新唐書·李密傳》:“既兩軍接,埃霧嚣塞。”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一:“日色甚熾,埃霧漲天。”
(2).喻世俗的污濁。《後漢書·陳蕃傳》:“彼非不能絜情志,違埃霧也。”
“埃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āi wù,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指塵土與霧氣混合的朦胧狀态,常見于自然現象描述。例如《新唐書·李密傳》提到兩軍交戰時的“埃霧嚣塞”,以及宋代邵博記錄的“埃霧漲天”,均描繪了塵埃與霧氣交織導緻視線模糊的場景。
在《素問·氣交變大論》中,“埃霧”被描述為土濕之氣形成的雲霧,與氣候異常相關。例如“歲水太過,寒氣流行……大雨至,埃霧朦郁”,此處特指濕氣過重引發的自然現象。
引申為世俗的污濁或精神層面的混沌。《後漢書·陳蕃傳》中“違埃霧”即表達了對渾濁世風的超脫追求,強調心志高潔者需遠離塵俗之染。
以上解析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詞典釋義,并引用了《新唐書》《後漢書》等古籍用例,完整文獻可參考相關網頁來源。
埃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因為沙塵或灰塵懸浮在空氣中而形成的濃厚霧氣。這種天氣現象使得空氣渾濁,能見度降低。
埃霧的拆分部首為⺧(石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數為8畫。
埃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由“埃”字和“霧”字組合而成。其中,“埃”字表示微小的塵土;“霧”字表示氣候現象中空氣中懸浮的水蒸汽或塵埃等微小水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埃霧”。
埃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埃霧」。
古代漢字寫法中,埃霧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字形如下:埃(土旁)霧。
1. 今天早上,整個城市被埃霧籠罩着,能見度非常低。
2. 車輛在埃霧中行駛要注意安全,保持安全距離。
組詞:沙埃、埃塵、迷霧、霧霾。
近義詞:塵霧、霾、塵霾。
反義詞:晴朗、明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