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民的意思、寡民的詳細解釋
寡民的解釋
謂民少。《老子》:“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詞語分解
- 寡的解釋 寡 ǎ 少,缺少:寡薄。寡恩。寡陋。寡趣。優柔寡斷。寡不敵衆。孤陋寡聞。寡廉鮮(僴 )恥(不廉潔,不知恥)。清心寡欲。 淡而無味:寡味。清湯寡水。 婦女死了丈夫:******。寡母。寡居。守寡。 衆多鳏 筆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專業解析
"寡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義兩方面理解:
-
字面釋義:
- 寡: 本義指少、缺少。《說文解字》釋“寡”為“少也”。引申為人口稀少。
- 民: 指人民、百姓。
- 合義: 因此,“寡民”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指人口稀少的人民或地廣人稀狀态下的人民。它描述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數量少的狀态。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引申義與典籍出處:
- 這個詞最著名的出處是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在這裡,“小國寡民”描繪了老子理想中的社會形态:國家小,人口少。此處的“寡民”不僅指人口少,更蘊含了一種回歸自然、生活簡單、欲望淡泊、社會安甯的哲學理想和政治主張。它代表了一種與龐大、複雜、紛争的邦國相對立的、淳樸自足的社會狀态。來源:《道德經》(王弼注本)、曆代《老子》研究著作(如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
-
用法與語境:
- 在現代漢語中,“寡民”一詞本身已不常用,更多是作為一個曆史詞彙或哲學概念出現,尤其是在讨論道家思想、古代社會理想或進行曆史文獻解讀時。
- 使用時通常與“小國”連用為“小國寡民”,作為一個固定短語,特指老子所描述的那種理想社會模式。
- 單獨使用“寡民”時,其含義更側重于描述人口稀少這一客觀事實。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黎民(側重指普通百姓)、庶民(側重指平民)、民衆(中性泛指)、人口稀少。
- 反義詞: 衆民、庶衆、稠人廣衆、人口稠密。
-
文化意義:
- “小國寡民”的思想體現了道家對自然無為、清靜寡欲、反對過度文明和技術的追求。它是對當時社會戰亂頻繁、統治者貪欲膨脹的一種批判和反思,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簡單生活的向往。來源:中國哲學史相關研究(如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道家思想研究論著。
網絡擴展解釋
“寡民”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指人口稀少的狀态,常與“小國”連用為“小國寡民”,最早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注:此處“寡”意為“少”,強調國家規模小、人口少。
-
引申含義
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統治者對民衆缺乏關懷,導緻民生困苦,帶有批判性色彩。
二、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理想化的小型社會形态,如《老子》中主張的簡樸自足社會。
- 現代語境:可借喻資源匮乏、管理缺失的社會狀态,或批判政府忽視民生。
三、相關概念辨析
- 與“小國寡民”關系:後者是完整成語,強調國家小、人口少的社會模式;“寡民”單獨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 反義詞:如“衆民”“強國”等,體現人口或國力對比。
四、示例參考
- 媒體評價:“小國寡民式的治理模式,在全球化時代面臨挑戰。”
- 社會批評:“資源分配不均導緻部分地區陷入寡民困境。”
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老子》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跋胡疐尾把細八陣法敝賦并為一談布濩倉卒楚妃吟村塍大渾家二楚防吏棼棼負號脯饩乖謬國俗橫霓回幹就濕講主解環荊牛舊防就酒幾席踉跳淩波論請落帽滿處門鋪妙璞命姓腦瓢兒跑供銷陪護遷谪窮年累歲缺門濡潤删緝神機莫測舍死忘生社團釋鞍視察詩扇守持素刃同朝同庚怢愉完辦五柳五粟無準享右鹹水妹寫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