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訂編輯。《舊唐書·刑法志》:“至 儀鳳 中,官號復舊,又敕左僕射 劉仁軌 、右僕射 戴至德 ……删緝格式。”《舊唐書·刑法志》:“ 酸棗 尉直刑部 俞元杞 等,共加删緝舊格式律令及敕,總七千二十六條。”
“删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曆史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歸納如下:
“删緝”指對文獻或法律條文進行修訂、編輯和整理,強調對原有内容的删減、調整與系統化重組。其中:
該詞多見于唐代法律修訂記錄,例如: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方對法律、典籍的修訂工作,如唐代律法體系的完善過程(、4、5均引述相關案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唐代法律修訂細節,可查閱《舊唐書》原文或相關史學論著。
删緝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删減、删除。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刂”和“糸”,分别表示手、刀、刃等意思,以及繩、絲、線等意思。删緝的拼音分别是“shān”和“jí”。
删緝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變。在繁體字中,删字和緝字分别以“刄”和“縶”作為部首。繁體字在構造上更為複雜,而簡化字将兩個部首簡化成了現代漢字中的“刂”和“糸”。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原本的删字寫作“刄”,緝字寫作“絁”。這種寫法具有古風,體現了古代文化意境。經過曆史的演變,現代漢字的寫法更趨向于簡化,使其更易于書寫與閱讀。
以下是一些關于删緝的例句:
1. 為了節省紙張,他删緝了整個段落。
2. 在編輯過程中,我必須不斷删緝文章中的冗餘部分。
3. 老師删緝了我的作文,使得它更加簡潔明了。
删緝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形成不同的意義,例如:
1. 删改:指對文字、文章進行修訂或修改。
2. 删節:指将過長或不重要的内容進行删減。
3. 緝兇:指追捕犯罪嫌疑人。
删緝的近義詞包括删減、删除、修訂等,而反義詞則包括添加、增添等。
總之,删緝是一個描述删減删除行為的詞語,它由刂和糸兩個部首構成。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繁體字,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較為複雜。删緝可以用于不同的句子中,形成不同的意義,并且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它的近義詞有删減、删除等,反義詞有添加、增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