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嫠的意思、孤嫠的詳細解釋
孤嫠的解釋
孤兒******。 唐 韓愈 《複志賦》:“嗟日月其幾何兮,擕孤犛而北旋。” 宋 王安石 《哀賢亭》詩:“終欲往一慟,詠言慰孤嫠。” 金 元好問 《綦威卿毅挽辭》:“孤嫠平日託,昆季再生緣。” 明 徐複祚 《紅梨記·憶友》:“孤嫠謾恤機中緯,媿填海無能銜石。” 清 曾國藩 《陳仲鸾之父母七十壽序》:“心之所許,雖孤嫠卑賤,必引而翼之。” 于右任 《義旗》詩:“羆虎連營思将帥,流亡載道泣孤嫠。”
詞語分解
- 孤的解釋 孤 ū 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孤兒。遺孤。托孤。孤寡鳏獨(孤兒,******,無妻或喪妻的人,年老無子女的人)。 單獨:孤單。孤獨。孤立。孤僻。孤傲。孤茕(單獨無依然)。孤介。孤身。孤危。孤芳自賞。孤苦伶仃
- 嫠的解釋 嫠 í ******:嫠婦。嫠節(指封建社會******的節操,夫死不再改嫁)。嫠不恤緯(喻憂國忘家)。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孤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ū lí,其核心含義指孤兒寡婦,通常用來形容失去依靠的弱勢群體。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構成
-
孤
- 本義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的孩子()。
- 引申為單獨、孤單,如“孤島”“孤雁”()。
- 古代王侯也以“孤”自稱,表謙遜()。
-
嫠
組合後,“孤嫠”即孤兒與寡婦,泛指失去家庭支柱的弱勢群體。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
古代典籍
- 唐代韓愈《複志賦》中“攜孤犛而北旋”,清代曾國藩《陳仲鸾之父母七十壽序》提及“孤嫠卑賤,必引而翼之”,均用此詞表達對弱勢的關懷()。
- 宋代王安石《哀賢亭》詩“詠言慰孤嫠”,金代元好問《綦威卿毅挽辭》“孤嫠平日託”,進一步強化其文學意象()。
-
近現代用例
- 于右任《義旗》詩“流亡載道泣孤嫠”,将“孤嫠”與戰亂中的流亡者并列,凸顯悲憫色彩()。
三、辨析與關聯
- 與“鳏寡孤獨”的關系
“孤嫠”可視為“鳏寡孤獨”的細分,特指孤兒寡婦,而後者涵蓋更廣(無妻、喪妻、無子女等)()。
- 社會意義
古代文獻中,“孤嫠”常被用作呼籲關懷弱者的象征,體現儒家仁愛思想()。
四、總結
“孤嫠”是兼具文學性與社會性的詞彙,既用于描述特定弱勢群體,也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悲憫與扶助的倡導。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典文獻(如、5、6)。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