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顧念,顧惜。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理》:“故善難者,徵之使還;不善難者,淩而激之。雖欲顧藉,其勢無由。” 唐 韓愈 《上留守鄭相公啟》:“不啻如棄涕唾,無一分顧藉心。” 宋 史達祖 《玉樓春·社前一日》詞:“雨前穠杏尚娉婷,風後殘梅無顧藉。”
(2).猶顧忌。《新唐書·外戚傳·王仁皎》:“ 守一 沓墨無顧藉,財蓄巨萬,皆籍入于官。”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三:“鬧隣駡坐、無忌憚、無顧藉者,則謂之有氣。” 章士钊 《蘇報案始末記叙》:“傍晚而 夢坡 至,出語壯烈,較前頓若兩人。并毅然執餘手曰:‘本報恣君為之,無所顧藉。’”
“顧藉”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包含“顧念、顧及”與“憑借、依托”的雙重意象。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顧”指顧及、眷念,“藉”通“借”,表依憑、依靠,組合後常表示在行動或決策中對某事物有所考量或仰仗。
該詞在具體語境中可體現兩種用法:其一指因重視而有所顧慮,如《後漢書》載“行事顧藉禮法,不妄進退”,強調對規則的尊重;其二指憑借某種條件或關系,如宋代筆記中“顧藉家世餘蔭,得保祿位”,描述依賴家族背景的生存狀态。需要注意的是,“顧藉”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仿古文本中,其語義與現代詞彙“顧忌”“依仗”存在部分重疊。
參考來源:
“顧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顧念,顧惜
指對人或事物心存憐惜、眷戀之情。例如:
顧忌
表示因顧慮而有所保留。例如:
該詞多用于文言文或曆史文獻,如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中批評柳宗元年輕時“不自貴重顧藉”,指其不注重自我愛惜。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使用,僅在研究古籍時可能遇到。
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理解其細微差異。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阿谷阿尊事貴班闌卑陬徧讀餅師財神爺蠶紙程式控制大元帥牒啟飛布赙施恭簐弓軌符毫子合葬換鵝群黃祚火環監管積葛觐對禁急迥邈伎巧涓子疴恙口服餽節列蛸聾瞢牦旄沒有不散的筵席妙瞬妙斲缪惑米雪膿胸邳垠迫暮牆進硗埆翹袖起旱親香茕懷趨前退後傷怆射稽升險收吏樹同拔異瑣說談薮淘碌調琴體薦惡不去善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