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顾念,顾惜。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故善难者,徵之使还;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不啻如弃涕唾,无一分顾藉心。” 宋 史达祖 《玉楼春·社前一日》词:“雨前穠杏尚娉婷,风后残梅无顾藉。”
(2).犹顾忌。《新唐书·外戚传·王仁皎》:“ 守一 沓墨无顾藉,财蓄巨万,皆籍入于官。”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闹隣駡坐、无忌惮、无顾藉者,则谓之有气。”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傍晚而 梦坡 至,出语壮烈,较前顿若两人。并毅然执余手曰:‘本报恣君为之,无所顾藉。’”
“顾藉”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包含“顾念、顾及”与“凭借、依托”的双重意象。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顾”指顾及、眷念,“藉”通“借”,表依凭、依靠,组合后常表示在行动或决策中对某事物有所考量或仰仗。
该词在具体语境中可体现两种用法:其一指因重视而有所顾虑,如《后汉书》载“行事顾藉礼法,不妄进退”,强调对规则的尊重;其二指凭借某种条件或关系,如宋代笔记中“顾藉家世余荫,得保禄位”,描述依赖家族背景的生存状态。需要注意的是,“顾藉”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仿古文本中,其语义与现代词汇“顾忌”“依仗”存在部分重叠。
参考来源:
“顾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顾念,顾惜
指对人或事物心存怜惜、眷恋之情。例如:
顾忌
表示因顾虑而有所保留。例如:
该词多用于文言文或历史文献,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批评柳宗元年轻时“不自贵重顾藉”,指其不注重自我爱惜。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仅在研究古籍时可能遇到。
建议结合具体古文语境理解其细微差异。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摆挣板楯蛮班叙爆燃步舞财薮曾母暗沙长撎嗔嗔出漏子磁带黛色虭蟟东倒西歪堆阜杜门不出顿顽讹索方峙丰湖辅圣工作量过岁茴香子静恭砍营咳唾成珠联合连肩龙套昴精没下稍猛急猛戾末事披薄仆隶樵客清露乞子三代人物三制色额上坐射程声谱时揖受惠疏俗遂僞随珠荆玉天赞同録维制无墨瑕蠹相公堂子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