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姓的意思、八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姓的解釋

(1). 祝融 之後的八姓,即 己 、 董 、 彭 、 秃 、 妘 、 曹 、 斟 、 芈 。《國語·鄭語》:“ 祝融 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於 周 未有侯伯。” 韋昭 注:“八姓, 祝融 之後八姓, 己 、 董 、 彭 、 秃 、 妘 、 曹 、 斟 、 芈 也。”

(2). 晉 八姓,即 栾 、 郤 、 胥 、 原 、 狐 、 續 、 慶 、 伯 。《左傳·昭公三年》:“ 欒 、 郤 、 胥 、 原 、 狐 、 續 、 慶 、 伯 ,降在皂隸。” 杜預 注:“八姓, 晉 舊臣之族也。”

(3). 北魏 八姓,即 穆 、 陸 、 賀 、 劉 、 樓 、 幹 、 嵇 、 尉 。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氏族》:“八姓( 後魏 ): 穆 、 陸 、 賀 、 劉 、 樓 、 幹 、 嵇 、 尉 。”

(4). 五代 八姓,即 梁 ( 朱 氏)、 唐 ( 莊宗 李 氏; 明帝 出身 沙陀 平民,姓氏不明; 廢帝 王 氏)、 晉 ( 石 氏)、 漢 ( 劉 氏)、 周 ( 太祖 郭 氏, 世宗 柴 氏)的八姓。 宋 歐陽修 《王彥章畫像記》:“ 五代 終始,纔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國而八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姓"在漢語詞典和曆史文獻中,通常指中國古代特定時期最具社會地位和政治影響力的八個顯赫家族或姓氏集團,其具體所指隨朝代變遷而不同。以下是分階段的詳細解釋: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八姓"

  1. 僑姓士族(南遷中原士族)

    指西晉末南渡的北方高門,以王、謝、袁、蕭四姓為核心,與朱、張、顧、陸等吳姓士族并稱。其中王、謝為東晉南朝頂級門閥,主導政治與文化。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僑姓"詞條。

  2. 吳姓士族(江南本土士族)

    以朱、張、顧、陸為代表,世居吳地,掌握地方經濟與文化資源,與僑姓士族共同構成南朝統治階層。

    來源:《魏晉南北朝史》(王仲荦著)第三章"門閥政治"。


二、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中的"八姓"

北魏太和年間(公元5世紀末),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将鮮卑貴族姓氏改為漢姓,并欽定最高門第的八個家族:


三、文化意義與曆史影響

"八姓"不僅是姓氏集合,更是門閥制度的象征:


四、相關文獻擴展

注:曆史類詞條釋義需結合正史與權威研究,以上内容綜合《中國曆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魏書》等文獻,确保學術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八姓”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曆史背景來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曆史中的“八姓”群體

  1. 祝融之後八姓
    根據《國語·鄭語》記載,祝融(上古火神)的後裔分為八個姓氏:己、董、彭、秃、妘、曹、斟、芈。這些氏族在周代尚未成為諸侯,屬于早期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

  2. 晉國八姓
    晉國舊臣中顯赫的八個家族,包括栾、郤、胥、原、狐、續、慶、伯,後因權力更疊逐漸衰落,成為庶民。

  3. 北魏八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确立的八個鮮卑貴族漢姓:穆、陸、賀、劉、樓、幹、嵇、尉,代表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的曆史。

  4. 五代八姓
    五代十國時期君主姓氏的統稱,包括朱(後梁)、李/王(後唐)、石(後晉)、劉(後漢)、郭/柴(後周),反映政權頻繁更疊的特征。


二、作為罕見姓氏的“八姓”

“八”本身是一個罕見姓氏,可寫作捌、叭、仈等形式,分布于山西、廣東、雲南等地,漢族、蒙古族、傈僳族中均有此姓。其來源可能與西域有關,如東漢班勇曾封西域車師國首領“八滑”為侯。


三、現代語境中的“八姓”

部分資料提到“八姓”指中國人口最多的八個姓氏,如李、王、張、劉、陳、楊、黃、趙,或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但這類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更多是民間對常見姓氏的泛稱。


參考資料說明

以上信息綜合自《國語》《左傳》等古籍記載()、姓氏研究資料()及現代百科釋義()。若需更完整的曆史考據,可查閱《中國姓氏大辭典》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悲傷并隨長秀常庸車牛悰緖搗裝砥室頓師風姿腹謗附勢斧砧狗續金貂光豔豔規圓矩方過拍鼓脹珩璜嚾流花團錦簇火德星君狐鼠價藩簡疏狡飾擊戛金銮津涘可望不可及離戎犁塗鑼經末風鳥舟鉗束谯居瓊州海峽畦鹽屈曳軟熟乳洞三花臉三圍閃動賞午尚遠十冬臘月碩公眺矚兔死狐悲危覆煨乾避濕兀地奴五馬貴吳裝鹹鹵斜睃燮諧細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