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rn;névé]∶部分被壓緊的粒狀雪,構成冰川源頭的表面部分;泛指粒狀雪原
(2) [corn snow]∶由于反複融化和凍結而形成的顆粒狀雪
粒雪是冰川學與氣象學中的專業術語,指積雪經過壓實、再結晶作用形成的顆粒狀固态降水形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詞特指"積雪在重力作用下逐漸密實形成的半透明冰晶顆粒"《現代漢語詞典》。
從形成過程來看,粒雪的産生需要經曆兩個關鍵階段:首先新雪在晝夜溫差影響下發生表面融解,隨後在低溫環境中重新凍結形成直徑0.5-5毫米的冰晶顆粒《大氣科學名詞》。這種特殊的物理變化常見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冰川區或極地冰蓋邊緣地帶。
在地貌學領域,粒雪盆(firn basin)作為冰川發育的重要區域,其物質基礎正是由多年堆積的粒雪層構成。相關研究表明,粒雪層的厚度可達30-50米,密度介于400-830 kg/m³之間,屬于冰川成冰作用的初級階段《地理學名詞》第二版。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觀測數據顯示,青藏高原典型粒雪層的年積累速率約為200-500毫米水當量,這種特殊結構對區域水文循環具有重要調節作用《中國冰川概論》(科學出版社,2012)。
“粒雪”是一個具有多重解釋的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基本定義
指粒狀雪,分為兩類:
形成與作用
原始雪花在熱力或壓力作用下,經過融解再凍結形成粒雪,最終逐漸壓實轉化為冰川冰,是冰川發育的重要環節。
在部分詞典中,“粒雪”被解釋為成語,形容雪花細小如米粒,也可比喻事物的微小。但這一用法在其他權威資料中較少提及,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英文翻譯為firn 或névé。
不同來源對“粒雪”的側重略有差異,建議結合具體領域(如地理學、文學)選擇釋義。如需深入了解冰川形成過程,可參考冰川學專業文獻。
阿古柏柏舟之節寶璧悲怒逼汗草慘緑少年朝衣觸千搗萬詞價刺針聰刻丹方頂級放麑飛道風塵之會橨榅幹竭顧照瀚灏很刻互斥金屬陶瓷九死一生涓豪拘囹俊補靠家大擴被斂眉輪補旄馬沒交涉糜亂溟冷明子密摺磨牛漂墜批辦啟驗全心全意取經山陵崩石磬侍飲市鎮霜畦黍饴聳激陶闆挑中鐵石人抟抟脫手問慰帖倭瓜杇槾響噹噹喜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