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坦;廣闊。《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王弼 注:“故履道坦坦,無險厄也。” 高亨 注:“坦坦,平也……足踏大路坦坦而平,比喻人進入平安之環境。” 唐 劉駕 《青門路》詩:“ 青門 有歸路,坦坦高槐下。”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邱生》:“當思早離岌岌之地,遵坦坦之途。” 朱自清 《北河沿的路燈》:“他們幫着我們了解自然;讓我們看出前途坦坦。”
(2).普通;平常。《管子·樞言》:“坦坦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備不為用。” 尹知章 注:“坦坦,謂平平,非有超而異者,故不能立功而成用也。” 梁啟超 《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如是,則雖無尺寸之原料生産地,顧能與擁有多地者競而倒而斃之,固坦坦不足為怪也。”
(3).安定;泰然。 唐 韓愈 《曹成王碑》:“出則囚服就辯,入則擁笏垂魚,坦坦施施。” 明 劉基 《送宋仲珩還金華序》:“而先生鬢須黝黑,唇齒朱貝,顔渥丹,步履坦坦不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女》:“女嫂呼之, 黃 瑟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柳杞 《好年勝景》:“﹝他﹞坦坦的邁着大步,多年來一直是這樣子。”
“坦坦”作為疊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古籍和現代用法可詳細解釋如下:
“坦坦”本義形容地面或道路平坦寬廣。 如《易經·履卦》中“履道坦坦”指行走的大道平坦無阻,象征平安環境;《淮南子》用“大道坦坦”描述開闊的地勢。現代漢語中常用于形容地形,如朱自清《北河沿的路燈》用“前途坦坦”比喻人生道路順利。
引申為普通、平凡的事物狀态。例如《管子·樞言》中“坦坦之利”指平常的利益,梁啟超曾用該詞形容市場競争中的常規現象。此用法強調事物缺乏特殊性或突出性。
形容心境從容不迫。如唐代韓愈《曹成王碑》中“坦坦施施”描繪人物神态自若;《聊齋志異·霍女》用“殊坦坦”表現角色面對變故時的鎮定。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描述心理狀态,如“舒舒坦坦”表達身心放松。
注: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側重點不同,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古籍引用多來自《易經》《管子》等經典文獻,現代用法則常見于文學作品中。
《坦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平坦、寬闊。它常用來形容地面、道路等平整、寬廣的狀态。
《坦坦》由兩個部首組成:土和十。其中,土部表示和土地相關,十部為十字的意思。
拆分成筆畫的話,《坦坦》一共有9畫。
《坦坦》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一個比喻性詞語。
在繁體中,《坦坦》的寫法和簡體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關于《坦坦》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書法作品中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1. 道路修得很坦坦,車輛行駛起來非常順暢。
2. 坦坦的地面適合種植各種農作物。
- 坦途:平坦的道路,比喻事情順利進行。
- 平坦:平整、寬廣的狀态。
- 寬闊:寬廣、開闊。
- 平整:水平、整齊。
- 平順:平穩、順暢。
- 平坦:地勢平緩,沒有凸凹不平。
- 寬闊:寬廣、遼闊。
- 平整:平坦、平滑。
- 順暢:通暢、順利。
- 崎岖:不平坦,起伏不平。
- 狹窄:狹窄、狹隘。
- 不平:起伏不平,沒有平整的狀态。
- 阻塞:堵塞、不通暢。
以上為《坦坦》的相關解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