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ne tablet] 刻着文字或圖畫、豎立起來作為紀念物的石頭
作為紀念物或标記的豎石。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 漢 鄭玄 注:“豐碑斲大木為之,形如石碑。”《後漢書·儒林傳序》:“ 熹平 四年, 靈帝 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鹹取則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魏土地記》曰: 梁山 北有 龍門山 , 大禹 所鑿,岸上竝有廟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滅,不可復識;一碑是 太和 中立。” 唐 李嘉祐 《晚發鹹陽寄同院遺補》詩:“ 秦 家故事隨流水, 漢 代高墳對石碑。”《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又立一道石碑,詳紀 保安 棄家贖友之事,使往來讀碑者,盡知其善。” 何小平 等《蘭圃天香》:“一轉身,在一塊形象美麗的石碑上,卻有一首 朱6*德 同志贊美蘭花的詩。”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石碑漢語 快速查詢。
“石碑”指用石頭制成的豎立碑刻,通常刻有文字或圖案,用于紀念事件、人物或作為标志。以下是詳細解釋:
石碑是豎立的石質碑刻,主要功能是記錄重要事件、人物功績或作為地标。常見于廟宇、陵墓、紀念場所,如山東曲阜孔廟碑、南京梁忠武王碑等典型遺存。
石碑承載古代文字、書法藝術與曆史信息,如漢碑篆隸字體、六朝碑刻等,是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
如需了解石碑雕刻工藝或具體著名碑刻案例,可參考相關考古文獻或博物館資料。
《石碑》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石指的是硬而堅固的礦物質,碑則指的是刻有文字或圖案的大型石制物體。因此,石碑指的是用石材制成的、上面刻有文字或圖案的大型石制物體。石碑常被用來紀念事件、人物或标志地點等。
《石碑》的部首是石(shi2),形狀類似于“矢”字并帶有一橫,表示與石頭相關的事物。《石碑》的總筆畫數為22畫,石部5畫,碑部17畫。
《石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發展。最初,石碑以古文形式寫成,類似于甲骨文和金文。隨着文字的演變,石碑的寫法逐漸變化,最終形成了現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而在繁體字中,石碑的寫法為「石碑」,與簡體字相似,隻是字形更為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石碑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矢碑」。字形中的石部與現代的石部相同,但碑部則是由3個短橫組成的。這種寫法反映了古時候人們對石碑形狀的描繪。
1. 在公園的中心,豎立着一座古老的石碑,上面記載着這個城市的曆史和榮耀。
2. 學生們聚集在石碑前,莊嚴地舉行了一場隆重的開學典禮。
1. 石刻:用刀、錘等器具在石頭上雕刻文字或圖案。
2. 硬石:質地堅硬的石頭。
3. 鬥碑:刻有對聯的石碑,放置在門額上。
近義詞:碑石、石塊、石頭。
反義詞:木碑、泥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