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善于審判。《詩·魯頌·泮水》:“淑問如 臯陶 ,在泮獻囚。” 孔穎達 疏:“所囚者,服罪之人。察獄之吏當受其辭而斷其罪,故使善聽獄如 臯陶 者獻之。” 明 李東陽 《<兩畿錄刑詩>序》:“然其恩德之所感動,聲之所流播,有不能已於人者。故 召伯 之聽訟,見諸《風》: 臯陶 之淑問,見諸《頌》。” 清 錢謙益 《大理寺左寺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淑問如 臯陶 ,朕深有望於爾,爾其念哉!”
(2).美名。《漢書·匡衡傳》:“道德弘於京師,淑問揚乎疆外。” 顔師古 注:“淑,善也;問,名也。”《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東朝既建,淑問峩峩。” 劉良 注:“淑,美;問,聞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贈潘綜吳逵舉孝廉詩》之三:“投死如歸,淑問若蘭。”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淑問秀於閨房,柔風治於《詩》《禮》。”
“淑問”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主要角度解析:
善于審判
源自《詩經·魯頌·泮水》:“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意為像臯陶(上古著名法官)一樣公正斷案。這一用法多與司法相關,強調審案者的能力與品德,如明代李東陽在著作中也以“淑問”喻指司法公正。
美名、善譽
見于《漢書·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指美好的名聲遠播。唐代楊炯的碑文中也用“淑問”形容女性的賢德與才名。
部分現代詞典(如、3)将其拆解為“淑”(善良)與“問”(提問),引申為“禮貌得體的提問方式”。但此解釋缺乏古典文獻支撐,可能屬于現代語境下的衍生解讀。
《淑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溫和而有禮貌地提出問題。在交流中,提問方式溫和得體,尊重對方的意見和感受。
《淑問》由“水”和“口”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共12個筆畫。
《淑問》最早出自《周易》中的一句話:“淑問自外來。”淑意指善良、溫和,問意指提問。合起來就是以善良的态度提問。
《淑問》的繁體字為「淑問」。
在古代,「淑問」的寫法與繁體字相同。
他以淑問的方式向老師請教問題,得到了耐心的解答。
搭配組詞:淑女、淑容、淑德。
近義詞:謙和、溫文。
反義詞:粗魯、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