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spicious and neverous for fear of attack from behind;watchout] 像狼一樣經常回頭看,怕遭到襲擊,形容人行事有所顧慮,怕自己受害
狼顧狐疑
(1).狼行走時,常轉過頭看,以防襲擊。比喻人有所畏懼。《戰國策·齊策一》:“ 秦 雖欲深入,則狼顧,恐 韓 魏 之議其後也。”《漢書·食貨志上》:“失時不雨,民且狼顧。” 顔師古 注引 李奇 曰:“狼性怯,走喜還顧。言民見天不雨,今亦恐也。” 唐 柳宗元 《行路難》詩之二:“ 栢梁 天災武庫火,匠石狼顧相愁寃。” 宋 蘇舜欽 《上範希文書》:“今雖少稔,恐來年宿麥不登,民必狼顧矣。” 茅盾 《動搖》五:“ 方羅蘭 毛骨竦然了,慌慌張張地站起來,向左右狼顧。”
(2).如狼之視物。形容兇狠而貪婪地企圖攫取。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自 董卓 作亂,以迄於今……鋒捍特起,鸇視狼顧,争為梟雄者,不可勝數。”《晉書·劉聰載記》:“ 石勒 鴟視 趙 魏 , 曹嶷 狼顧東 齊 。” 唐 楊乗 《甲子歲書事》詩:“蠆毒久萌牙,狼顧非日夕。”《金史·禮志一》:“ 海陵 狼顧,志欲併吞 江 南。”
(3).古代養生導引術的一種動作,即身不動而回頭看。《三國志·魏志·華佗傳》“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 甘陵 、 甘始 亦善行氣,老有少容……後 始 來,衆人無不鴟視狼顧,呼吸吐納。”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五:“﹝ 董芬 ﹞學 甘始 鴟視狼顧,呼吸吐納。”
“狼顧”是一個源自狼習性的漢語詞彙,具有多層比喻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描述:指狼行走時頻繁回頭張望的習性,以防後方受襲()。這一行為源于狼的機敏多疑,後引申為人類因顧慮而表現出的警惕狀态。
謹慎與多疑
野心與貪婪
特殊面相與動作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
東漢後漸含貶義,常與“狐疑”連用(如“狼顧狐疑”),強調過度戒備或野心暴露()。
狼顧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狼回頭張望。狼顧是指狼在行走時,突然回頭看,可能是因為感受到了危險或者有所覺察。這個詞常常用來比喻人在行動中警覺謹慎,不敢掉以輕心。
狼顧的拆分部首是犭(犬)、故,總計有7個筆畫。
狼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種獵物觀察技巧,狼是一種高度警覺的動物,當狼察覺到周圍環境中的異樣時,會立刻回頭張望,以确認是否有危險。後來,這個動作被引申為表示人在行動中的警惕和留意。
狼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狼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狼顧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狼顧」。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時刻保持着警惕,如同行走的狼顧。
一些組詞:
狼狽(形容人困頓不堪的樣子)
狼子野心(形容人有野心或者非分之想)
機關算盡猜狼蹤(形容人費盡心思、精心設計)
狼顧的近義詞包括:警覺、留意、謹慎。而反義詞為:大意、疏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