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信使的意思、国信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信使的解释

宋 元 时的国家使臣。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 契丹 馆於 都亭驛 ,使命往来,称国信使。”《元史·世祖纪一》:“遣 崔明道 、 李全义 为详问官,诣 宋 淮东 制司,访问国信使 郝经 等所在,仍以稽留信使,侵扰疆埸詰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信使”是中国古代外交体系中的特殊官职,指代表国家传递文书、执行外交任务的使者。该称谓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宋史·职官志》记载其“掌聘问之事,通两国之信”。其核心职能包括三个层面:

  1. 身份象征性

    国信使需携带皇帝亲授的“国信”(如符节、诏书),象征国家权威。元代《经世大典》中明确其“持节以表信”,代表君主行使外交权力。

  2. 职能复合性

    兼具礼仪与实务双重职责:既要主持朝贡、册封等典礼(据《大明会典》礼部条目),又负责边境谈判、条约签订等要务。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其曾参与宋金边界划定。

  3. 历史延续性

    该职官虽名称随朝代更替变化(如唐代称“通事舍人”,清代演变为“钦差大臣”),但职能贯穿汉至明清。明代《四夷馆考》载其仍承担“译介文书,通达边情”的基础作用。

现代研究中,“国信使”被视为中国古代外交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其运作模式被收录于《中国历史大辞典·职官卷》,相关外交文书原件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外交档案”专题库。

网络扩展解释

“国信使”是宋元时期的国家使臣称谓,主要用于外交事务。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指受国家派遣、代表国家传递信息或执行任务的使者,尤其在宋、辽、金等朝代承担外交聘问职责。其名称源于“国家”与“信使”的结合,强调官方授权性质。

二、历史背景与职能

  1. 朝代范围:主要活跃于宋代至元代,负责与辽、金等邻国的外交事务。
  2. 具体职责:
    • 执行普通外交聘问,传递国书或报告;
    • 处理特定事务,如交涉边界争端、要求释放被扣人员等(例如元朝曾派国信使郝经赴宋交涉)。
  3. 别称:俗称“泛使”,区别于常规礼仪性使节。

三、文献记载

四、延伸说明

国信使的派遣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交礼仪和主权交涉的重视,其身份需经严格选拔,代表国家权威。相关案例多见于宋元史料,后世逐渐被其他官职取代。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案例,可参考《元史》或宋代燕行录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觚拔戟成一队坌鸟先飞不轨之徒操神超度诚荩趁拍滀漯畜勇词话大地测量叠嶂层峦定胜动因恩恤放送反巵皯霉关境归终合祭衡梁交灵嘉仰禁扉肌色霁山集腋为裘军捷跨虚冷铺凉意愍念凝碧女汉子僻奥签帙青龙轻手蹑脚却粒人使三不孝圣木生扭首夔赎钱司谏厮禁搜揽韬藴通守驼鹿王柄围裹污口横蔑向暮鲜衣怒马蠵龟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