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邊鎬 的诨名。 宋 馬永易 《實賓錄》:“ 五代 南唐 邊鎬 節度 湖南 ,政無紀綱,無日不設齋,盛修佛事, 潭 人謂之 邊和尚 。”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二:“初從軍平 建州 ,凡所克捷,惟務全活, 建 人德之,號為 邊羅漢 。及克 湘潭 , 鎬 為統軍,諸将欲縱掠,獨 鎬 不允。軍入其城,巷不改市, 潭 人益喜之,謂之 邊菩薩 。及帥於 潭 ,政出多門,絶無威斷,惟事僧佛, 楚 人失望,謂之 邊和尚 。”
“邊和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該詞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兩個相互沖突的選擇時猶豫不決、難以取舍的狀态。其核心意象來源于“和尚在兩端觀望”的猶豫形象。
從具體曆史人物到抽象成語,其含義逐漸脫離人物本身,演變為對“左右為難”狀态的普遍描述,甚至衍生出寓言故事《邊和尚挑水》(如和尚因目睹鹿鬥而無法抉擇是否幹預)。
適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在以下情境中的矛盾心理:
注:如需了解具體曆史文獻記載(如《實賓錄》《玉壺清話》),可參考、7、10的原始出處。
“邊和尚”是一個俗語,指的是有邊界意識的和尚,特指以各種方式關注和守護邊界地區的僧人。
邊和尚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尚,其中辶為邊的偏旁部首,尚為和尚的字義部首。該詞共有8個筆畫。
“邊和尚”一詞可能在唐朝時期開始流行。唐代時,中原地區戰亂頻繁,邊境地區需要和尚來照顧和保護邊界的宗教事務和民衆安全,因此形成了這個俗語。
繁體寫法:邊和尚。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字形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邊和尚”一詞的字形并無太大改變。
1. 他是一位關心邊境地區的邊和尚。
2. 這個寺廟的主持是一位著名的邊和尚。
組詞:邊界、和尚、邊境
近義詞:邊境和尚、界和師父
反義詞:中央和尚、内陸僧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