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孑然的意思、孑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孑然的解釋

(1).孤立,孤單。《三國志·吳志·陸瑁傳》:“ 孫權 忿 公孫淵 之巧詐反覆,欲親征之, 瑁 上疏諫曰:‘……若 淵 狙詐,與北未絶,動衆之日,脣齒相濟。若實孑然無所憑賴,其畏怖遠迸,或難卒滅。’” 前蜀 杜光庭 《墉城集仙錄·缑仙姑》:“﹝ 緱仙姑 ﹞於 魏夫人 仙壇,精修香火十餘年,孑然無侶。” 明 葉憲祖 《鸾鎞記·仗俠》:“我孑然一身,有何挂礙!” 清 蔣士铨 《桂林霜·再遣》:“夫抛婦,子撇娘,此身孑然存若亡。” 瞿秋白 《<餓鄉紀程>跋》:“何況孑然飄零,遠去故鄉,來此絕國,交通阻隔,粗粝噎喉,餓鄉之‘餓’,錘煉我這繞指柔鋼。”

(2).特出。 宋 範仲淹 《唐異詩序》:“觀乎處士之作也,孑然弗倫,洗然無塵。”

(3).全體之貌。《國語·周語中》:“於是乎有折俎加豆,酬币宴貨,以示容合好,胡有孑然其效 戎 狄 也?” 韋昭 注:“孑然,全體之貌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孑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é rá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孤獨、孤立
    最常見的用法是形容孤單無依的狀态,如“孑然一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這一含義在《三國志》《墉城集仙錄》等古籍中均有體現,強調缺乏依靠或伴侶。

  2. 特立獨行或出衆
    古義中可表示與衆不同,如範仲淹《唐異詩序》提到“孑然弗倫”,指作品風格獨特、超脫世俗。

  3. 全體、完整(古義)
    出自《國語·周語中》“孑然其效戎狄也”,指事物整體狀态,但此用法現代已罕見。


二、常見搭配與例句


三、近義詞與擴展


四、注意事項

如需更詳細古籍例證或詞源分析,可參考《國語》《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孑然》的意思

《孑然》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獨自、孤單。它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獨自一人,與周圍環境和他人隔絕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孑然》這個詞的部首是孑,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9。

來源和繁體

《孑然》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莊子·養生主》一書中。繁體字為「孑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孑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是「㑳」,字形中間的橫畫與現代漢字寫法略有不同。

例句

1. 他在大街上孑然一身,與人疏遠。

2. 在這座空曠的山谷中,他感到孑然一身。

組詞

1. 孑遺:獨自殘留、孤獨留下。

2. 孑遺物:孤獨存留的物品。

3. 孤孑:獨自、孤伶伶。

近義詞

1. 單獨:一個人、獨行。

2. 寂寞:孤獨、冷清。

反義詞

1. 衆多:許多人、衆多的事物。

2. 統一:整體、合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