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无宁日”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读音为guó wú níng rì,意为国家没有安宁太平的时期。其中“宁”指安宁,“日”代指时间状态。该成语多用于描述国家因战乱、动荡或治理失序而长期混乱的情景。
二、出处与典故
最早出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宋大国也,起倾国兵,盛气而来……吾国无宁日矣。” 此句描绘了郑国面对宋国大军压境时的危机感,后引申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三、用法与结构
四、例句与延伸
五、近义与反义
通过综合古典文献与现代用例,该成语生动体现了对国家安定状态的关切,适用于历史分析、社会评论等场景。
“国无宁日”这个成语意味着国家社会没有安宁的日子,形容国家政治混乱、社会不稳定和民不聊生。
拆分部首:国(国字旁),无(无字旁),宁(宀字头)。
笔画:国(7画),无(4画),宁(8画)。
这个成语源于《左传·哀公十二年》:“是岁也,秦人庐阳之败我,故我惧矣!”这句话是说到秦灭晋庐阳之败引起了诸侯的恐惧。后来,秦国灭亡之后,这个成语演变为“国无宁日”,表达了动荡时期的混乱和不安定。
繁体字为「國無寧日」。
古时的汉字写法中有一些变异,如国字有时写作“囯”,无字有时写作“无”。因此,古代有时候会将“国无宁日”写作“囯无宁日”。
1. 这个国家政治动荡,真是国无宁日啊。
2. 战争的阴云使得这个地区国无宁日。
3.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后,这个国家变得国无宁日。
一无是处、国无二君、南辕北辙、义无反顾。
社会动荡、国家危机、乱世、战乱。
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社会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