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天罔人的意思、欺天罔人的詳細解釋
欺天罔人的解釋
騙天騙人。形容欺騙行為之大。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日求所以富強之説,傾詐之謀,攻伐之計,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時之得以獵取聲利之術,若 管 、 商 、 蘇 、 張 之屬者,至不可名數。” 明 李贽 《初潭集·師友十》:“欺天罔人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謀也。”
詞語分解
- 欺的解釋 欺 ī 詐騙,蒙混:欺騙。欺詐。欺哄。欺瞞。欺誣。欺诳。欺蒙。童叟無欺。 壓迫,侮辱:欺負。欺侮。欺壓。欺淩。欺生。欺善怕惡。 筆畫數:; 部首:欠; 筆順編號:
- 罔人的解釋 .欺騙他人。 明 王守仁 《答顧東橋書》:“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時之得以獵取聲利之實,若 管 、 商 、 蘇 、 張 之屬者,至不可名數。”.欺詐之人。《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認定孩提之童一片天良,
網絡擴展解釋
“欺天罔人”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拼音:qī tiān wǎng rén
- 字面含義:欺騙上天(“欺天”),蒙蔽世人(“罔人”)。
- 引申義:形容欺騙行為極其惡劣,既違背天理又蒙蔽他人,常用于批判虛僞、奸詐的行徑。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宋代朱熹《與陳侍郎書》:“其欺天罔人,包藏險慝,抑又甚焉!”
- 明代李贽《焚書》和王守仁《傳習錄》中也曾引用,用以抨擊僞善者。
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兩個動賓短語“欺天”和“罔人”并列組成。
- 感情色彩:貶義,多用于揭露虛僞或批判奸佞。
- 常見搭配: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如“欺天罔人之舉”“欺天罔人者”。
例句與語境
- 朱熹批評某些人:“造為國是之說以應之者,其欺天罔人,包藏險慝。”
- 李贽指出:“欺天罔人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謀也。”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欺世盜名、掩耳盜鈴
- 反義詞:光明磊落、誠心誠意
該成語強調欺騙行為的嚴重性,既違背天道又愚弄他人,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僞君子的批判。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中性或褒義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欺天罔人》的意思
《欺天罔人》是一個成語,意指欺騙上天,愚弄他人,行為狡詐且不可信任。
拆分部首和筆畫
《欺天罔人》這個詞的部首拆分為“言”、“罒”和“人”,分别屬于訓字部首、網字旁和人字旁。複字部首為“讠”,聲母為“qī”。
《欺天罔人》的總筆畫數為16畫,其中“言”的筆畫數為7畫,“罒”的筆畫數為3畫,“人”的筆畫數為2畫。
來源
《欺天罔人》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朱權的《敕勒州叢書續編·積一場羅定功狀》一文中。該詞用以形容假冒皇室命令,欺騙百姓,毫無忠誠和信仰的行為。
繁體
《欺天罔人》的繁體寫法為「欺天罔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罔」的字形較為複雜,多為上方兩個點,下方為網字旁,類似于㚏的形狀。
例句
他的行為欺天罔人,害得許多人上當受騙。
組詞
- 欺詐:進行欺騙行為
- 狡猾:行動奸詐,善于騙人
- 愚弄:戲弄他人,使其上當受騙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騙人、欺騙、哄騙、忽悠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忠誠、正直、誠實、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