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意思、郭沫若的详细解释
郭沫若的解释
郭沫若(1892-1978) : 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参与组织创造社。1923年回国。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1927年加入中国 * 党。1928年旅居日本,其间从事中国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抗战期间任*********政府军事*********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院长、全国******副主席。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王昭君》、《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及散文、小说、历史、考古学著作等。有《郭沫若全集》。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
词语分解
- 郭的解释 郭 ō 城外围着城的墙:城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物体的外框或外壳。 姓。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郭沫若(1892-1978),本名郭开贞,字鼎堂,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其名字“沫若”取自故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古称)与若水(雅砻江古称),象征对故土的眷恋与文化根源的追溯。
一、本义溯源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郭”为姓氏,“沫若”为专名,属复合词。其中“沫”古义指水面浮沫,引申为润泽;“若”有“如”“顺”之意,合称寓意“如河流般滋养文明”。该命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地铭志”的命名习俗。
二、引申义项
作为文化符号,“郭沫若”在汉语语境中引申为三重身份:
- 新文学奠基者
创作《女神》《屈原》等开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与历史剧先河,确立白话文运动典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 甲骨金文研究权威
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创立甲骨学系统考释方法,被学界誉为“甲骨四堂”之一。
- 社会科学组织者
首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持《中国史稿》编撰,推动敦煌学、简牍学学科建设(参见《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
三、文化象征义
其名在当代汉语中衍生出特殊文化内涵:
- 学术创新象征:如“郭沫若奖”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高荣誉奖学金。
- 文化批判载体:部分研究以其生平反思知识分子与时代关系(参考《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 历史评价复合体:官方评价为“革命文化巨人”,学界对其晚节存在多元讨论(见《中华民国史人物列传》)。
据邓小平题词:“郭沫若同志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其名字已纳入《辞海》历史人物词条,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参见:
- 《女神》(1921)中的自我抒写
- 《李白与杜甫》(1971)的史学争议
-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官网档案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其生平与成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基本信息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笔名“沫若”取自家乡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砻江)。
二、多重身份与成就
-
文学领域
- 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代表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风格。
- 历史剧创作先驱,作品如《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等,将历史题材与时代精神结合。
- 被邓小平称为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
学术研究
- 甲骨文与金文研究权威,与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
-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推动中国古文字学与考古学发展。
-
社会活动
-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
- 抗战期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文化宣传工作。
-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三、代表作品与遗产
- 文学:《郭沫若全集》《女神》《屈原》。
- 学术:《中国史稿》《卜辞通纂》。
- 其跨领域的贡献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成就,影响深远。
四、补充信息
- 早年留学日本九州帝国大学,1928年因通缉流亡日本期间完成多项重要研究。
- 197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作品或历史细节,可参考权威传记或学术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爱财舍命阿扑舶贾苍颢畅适赤留出律蚩陋重孙出朝鹾税单幅黨譽盗夥蹬躂断袖之宠碓机方寸地凤郎富豫告奸钩逆含冤负屈号兵架叠几案才解散帻借账康庄境可见光科需沥胆抽肠理发美士末尼蜱醢疈事婆饼侵滥射鸱都将时候什篇虱蚁手高梳掠损敝索牛谈何容易铁林贴役听话洟涕铜緑投合屠鲙王毡威祸文法洿慢诬事歇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