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利的意思、國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利的解釋

(1).于國有利。《左傳·成公六年》:“國利君樂,不可失也。”

(2).國家的財利。《後漢書·劉陶傳》:“議者不達農殖之本,多言鑄冶之便,或欲因緣行詐,以賈國利。國利将盡,取者争競,造鑄之端於是乎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利”的漢語詞典釋義及典籍考釋

“國利”是古漢語複合詞,由“國”(國家)與“利”(利益、好處)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對國家有利的事物或政策,強調國家層面的利益與福祉。以下從語義、典籍用例及權威辭書角度分層闡釋:


一、語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 國:《說文解字》釋為“邦也”,指政權統治的疆域與群體。
    • 利:《說文解字》訓為“銛也”,本義為鋒利,引申為“益處”“順遂”。

      “國利”即“國家之利”,與“民利”“私利”相對,體現集體利益至上觀念。

  2. 權威辭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

    國利:國家的利益。

    例證引《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蠹,小國之大菑也。将或弭之,雖曰不可,必将許之。弗許,楚将許之,以召諸侯,則我失為盟主矣。不如許之,以纾吾國利。”

    此處“國利”指通過外交策略保全國家利益,凸顯其政治決策中的核心地位。


二、典籍用例與思想内涵

  1. 先秦政論中的“國利”觀

    • 《商君書·更法》:“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強國”與“利民”并提,暗示“國利”包含民生與國力雙重維度 。

    • 《管子·明法解》:“明主之道,立民所欲以求其功,故為爵祿以勸之;立民所惡以禁其邪,故為刑罰以畏之。故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如此則國利而民安。”

      将“國利”與“民安”并列為治國目标,體現國家利益與民衆福祉的統一性。

  2. “國利”的實踐指向

    古代文獻中,“國利”常關聯具體政策:

    • 經濟層面:如《鹽鐵論》載桑弘羊主張鹽鐵官營以“足軍旅之費,務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衆,有益國利”。
    • 軍事層面:如《戰國策》載蘇秦遊說齊王合縱抗秦,稱“約縱親,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天下,此國利而身榮者也”。

三、近現代語義流變

現代漢語中,“國利”一詞使用頻率降低,多被“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等替代。但在史學、政治哲學研究中仍保留原義,如梁啟超《新民說》論及:“國利民福,即其根本目的之所存。”


典籍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2. 《左傳譯注》(中華書局,2016年)
  3. 《商君書校注》(中華書局,2011年)
  4. 《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
  5. 《鹽鐵論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網絡擴展解釋

“國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于國有利
    指對國家有利益或益處,強調行動或政策符合國家整體利益。例如《左傳·成公六年》記載:“國利君樂,不可失也。”

  2. 國家的財利
    特指國家層面的經濟利益或資源,如《後漢書·劉陶傳》提到:“議者不達農殖之本,多言鑄冶之便……以賈國利。”

二、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該詞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成語,更多作為文言詞彙存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昄宇崩陷博陸博物館逋堕不首采補慚讷充備愁泣廚傳祠寺賜聽丹掖東抹西塗遁肥法國國立行政學校飯會風簾棼纚高懸月旦共給狗刮頭瓜熟蒂落歸刑鬼傭嘓咂化生混雜降符建築加人劫人碣石館即吉缙雲九劫镌説肎構磊浪雷厲涼溫硫黃蔑盡民樂窮窘阒然無聲人情冷暖三輔神教深默師伯思歸引搜采太上玄元皇帝挑動瓦樽向平之原小胡同謝康樂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