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利的意思、国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利的解释

(1).于国有利。《左传·成公六年》:“国利君乐,不可失也。”

(2).国家的财利。《后汉书·刘陶传》:“议者不达农殖之本,多言铸冶之便,或欲因缘行诈,以贾国利。国利将尽,取者争竞,造铸之端於是乎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利”的汉语词典释义及典籍考释

“国利”是古汉语复合词,由“国”(国家)与“利”(利益、好处)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对国家有利的事物或政策,强调国家层面的利益与福祉。以下从语义、典籍用例及权威辞书角度分层阐释:


一、语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 国:《说文解字》释为“邦也”,指政权统治的疆域与群体。
    • 利:《说文解字》训为“銛也”,本义为锋利,引申为“益处”“顺遂”。

      “国利”即“国家之利”,与“民利”“私利”相对,体现集体利益至上观念。

  2. 权威辞书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

    国利:国家的利益。

    例证引《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菑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不如许之,以纾吾国利。”

    此处“国利”指通过外交策略保全国家利益,凸显其政治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二、典籍用例与思想内涵

  1. 先秦政论中的“国利”观

    • 《商君书·更法》:“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强国”与“利民”并提,暗示“国利”包含民生与国力双重维度 。

    • 《管子·明法解》:“明主之道,立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以劝之;立民所恶以禁其邪,故为刑罚以畏之。故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如此则国利而民安。”

      将“国利”与“民安”并列为治国目标,体现国家利益与民众福祉的统一性。

  2. “国利”的实践指向

    古代文献中,“国利”常关联具体政策:

    • 经济层面:如《盐铁论》载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国利”。
    • 军事层面:如《战国策》载苏秦游说齐王合纵抗秦,称“约纵亲,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天下,此国利而身荣者也”。

三、近现代语义流变

现代汉语中,“国利”一词使用频率降低,多被“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等替代。但在史学、政治哲学研究中仍保留原义,如梁启超《新民说》论及:“国利民福,即其根本目的之所存。”


典籍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2.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
  3. 《商君书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
  4. 《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
  5. 《盐铁论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网络扩展解释

“国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于国有利
    指对国家有利益或益处,强调行动或政策符合国家整体利益。例如《左传·成公六年》记载:“国利君乐,不可失也。”

  2. 国家的财利
    特指国家层面的经济利益或资源,如《后汉书·刘陶传》提到:“议者不达农殖之本,多言铸冶之便……以贾国利。”

二、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该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成语,更多作为文言词汇存在,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啊哟白驹巴锦瘢耆保殖悖晦悲辛蚕户侧妃铳炮愁困代兴墩锁钝屯犯跸仿行凤钗簠簋冈峦拱门挂零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盬恶孤嗣横科河涌护壁魂幡护送缄口无言槿荣具考旷济兰渚刘琨舞鲁圣耄儒貌言毛子檄瞑睫木遁牧骑拧扯牛排盘存平莹啓请起限沙尘暴盛气凌人霜府太乐叹悼坦途淘潠妥视沃日晓的小儿王虾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