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字軍的意思、八字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字軍的解釋

南宋 初 河 北、 河 東地區人民組織的抗 金 義軍。 建炎 元年(公元1127年), 王彥 率抗 金 部隊入 太行山 ,因面部刺“赤心報國,誓殺 金 賊”(或作“誓竭心力,不負趙王”)八字而得名。其後 傅選 、 孟德 、 劉澤 、 焦文通 等十九寨義軍相繼加入,人數發展至十馀萬,多次擊敗 金 兵。其中一萬多人後由 王彥 率領南下,受 宗澤 等人節制,抗擊 金 兵,屢建戰功。參閱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十、《宋史·王彥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字軍"是漢語曆史詞彙中專指南宋初期抗金義軍的特殊稱謂。該詞源起于《宋史·王彥傳》記載:"彥結兩河豪傑,衆十餘萬,綿亘數百裡,皆受彥約束,稟朝廷正朔,為‘八字軍’。"其核心特征體現為士兵面部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

從語義構成分析:

  1. 本義特征:以人體刺字為标志的武裝集團,"八"指代面部紋刺的八個漢字,"軍"指代軍事組織。這種特殊标識方式既彰顯政治立場,又具備防止逃兵的功能。
  2. 曆史沿革:該詞最早見于建炎元年(1127年),由河北招撫使王彥組建,後發展成為南宋重要的抗金力量,紹興三年(1133年)被朝廷收編為正規軍。
  3. 文化内涵:承載着宋代軍民抵禦外侮的集體記憶,《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其"戰必先登,金人憚之",成為忠勇精神的具象化符號。

語言學角度考察,該複合詞通過數詞"八"與核心語素"軍"的組合,形成專有名詞結構,符合漢語"修飾語+中心語"的構詞規律。在《漢語大詞典》中列為獨立詞條,釋義與《宋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典籍記載高度吻合。

網絡擴展解釋

“八字軍”是南宋初期北方漢人自發組織的抗金義軍,因士兵面部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或“誓竭心力,不負趙王”)八字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1.背景與成立

北宋滅亡後,金軍占領中原,北方民衆自發抵抗。建炎元年(1127年),原河北招撫司都統制王彥率部将嶽飛等7000餘人北渡黃河,試圖收複失地,但遭金軍圍困。突圍後,王彥退守太行山區的共城(今河南輝縣),聯合兩河(河北、河東)義軍繼續抗金。

2.名稱由來

為表抗金決心,王彥及部下在面部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另有記載為“誓竭心力,不負趙王”),故稱“八字軍”。這一标志成為義軍的精神象征,吸引了傅選、孟德等19寨十餘萬義軍加入。

3.主要活動

4.曆史意義

八字軍是北方抗金的核心力量,展現了民衆保家衛國的決心,也體現了南宋初期軍民聯合抗金的局面。其組織形式和戰鬥精神對後世抗金運動産生深遠影響。

注:關于面部刺字的具體内容,不同史料記載略有差異,但核心均為表達忠誠與抗金意志。可參考《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宋史·王彥傳》等權威史籍進一步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晶晶被卧徧愛變隔碧宵參署乘幹出乎意表雕陵第二把手斷殺二嬴返樸還真飛旐附會改土關檢龜顧環環講析佳醞筋急金鱗抗衾課租诓誘拉近乎男聲内舍念珠鰟皮枰棊平怿仆射茜意輕敲緩擊裙花生各支屍骨石灰石石科筮筭雙夕殊睠竦峭算來所親淘虛天王星蹄蚤退租凸緣外仆偉績相隔閑往孝慕小囡蕭遠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