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禮儀節之一。将衾被蓋上屍體。《禮記·喪大記》:“禦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 鄭玄 注:“抗衾者,蔽上,重形也。” 陳澔 集說:“抗衾,舉衾以蔽屍也。”
“抗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喪葬禮儀中的具體環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抗衾”指喪禮中将衾被覆蓋在逝者屍體上的儀式步驟。其中“抗”意為“舉、擡”,“衾”指覆蓋屍體的被子,合起來表示通過遮蓋衾被表達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悼。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喪大記》,記載為:“禦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東漢鄭玄注解時強調“蔽上,重形也”,即遮蓋屍體以維護逝者尊嚴;元代陳澔進一步解釋為“舉衾以蔽屍”。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抗衾”解釋為“夫妻互助”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解或混淆。建議以《禮記》及權威注釋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儀,可參考《禮記》原文或相關禮學典籍。
抗衾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抵禦寒冷或寒氣的厚厚的被褥。它是由“抗”和“衾”兩個字組成的。
抗衾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扌”和“衤”,它們表示手和衣物。抗衾的總筆畫數為14。
抗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是指抵禦寒冷的被褥。在古代文字中,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目前主要使用的繁體字為「抗衾」。
在古時候,抗衾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些差異。不過,由于缺乏确切的記載,我們無法确定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
1. 他躺在暖暖的抗衾下,享受着溫暖的冬日。
2. 出門前要記得穿上厚實的抗衾,以免感冒。
抗衾搭配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抗寒:抵抗寒冷的能力。
2. 被褥:睡覺時蓋的厚厚的衾被。
抗衾的近義詞包括:
1. 保暖被褥:用來保暖的被子。
2. 厚衾:厚實的被子或衾褥。
抗衾的反義詞可以是:
1. 熱身:通過運動或溫暖的環境來抵禦寒冷。
2. 涼席:夏季使用的涼爽的席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