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犯錯誤。 宋 蘇轼 《拟進士對禦試策》:“苟無知人之明,則循規矩蹈繩墨,以求寡過。” 清 昭槤 《嘯亭續錄·超勇親王》:“ 劉文清公 嘗比王為 金日磾 ,餘以其謹慎寡過處有類 霍大将軍 , 日磾 尚非其匹,實為朝廷重臣也。”
寡過
“寡過”為漢語複合詞,由“寡”與“過”二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寡”意為“少、減少”,“過”指“過失、錯誤”,合指“減少過錯,少犯錯誤”。該詞源自儒家經典《論語·憲問》中“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強調修身自省以降低過失的道德追求。
從詞源學角度,“寡”在甲骨文中形似屋宇下獨居之人,引申為“稀少”;“過”古字從辵(行走)從咼(不正),本義為“偏離正道”,後指行為或思想上的失誤。二者結合後,“寡過”既包含行為約束,也蘊含對道德完善的自覺性。
在古代典籍中,“寡過”常與“克己”“慎獨”等概念并提。如《禮記·中庸》載“君子内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體現通過内省達到寡過的境界。現代用法中,“寡過”多用于書面語,強調個體在道德或處世中的謹慎态度,例如“修身寡過”“克己寡過”等表達。
近義詞包括“慎行”“克己”,反義詞則為“縱恣”“肆行”。此詞在當代仍被應用于哲學、倫理學領域,作為傳統文化中自我完善理念的典型表達。
“寡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ǎ guò,意為“少犯錯誤”,常用于形容人品行端正、言行謹慎。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寡過”不僅是一個描述性詞彙,更蘊含傳統文化中自我完善的價值觀。它要求人們通過不斷反省約束行為,達到德行的高标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論語》或宋代文人的相關論述。
白玉管保長寶露卑細不昌豺虎肆虐長笛鄰家朝遷市變陳蕃榻逞亂仇慝雠寃儲位楚重詞話大元帥電珠東垂非斥高根高氣顧慣寒粟子黃駵虎丘籛彭劍舞膠膠紛紛截阻驚繡浸育雞舍舊染局勇可人風味零涕龍腦漿論學毛細現象,毛細作用蒙茸滅青明資匠民族共同語前冊情形騎卒燃萁煮豆饒假軟耳喪檢山水窟食盒收益權松鶴碎教特創通幔為命烏鳥之情小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