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 杜預 注:“毛,草也。”後因以“澗溪毛”指山澗中的草。 宋 黃庭堅 《柳閎展如蘇子瞻甥也才德甚美有意于學作詩贈之》詩:“上為朝陽桐,下為澗溪毛。”亦省作“ 澗毛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二:“﹝ 木蘭山人 詩:﹞誰採澗毛修冷寺,我沽村酒讀遺詩。”
“澗溪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山澗中的草,源自《左傳·隱公三年》中“澗溪沼沚之毛”的記載(杜預注:“毛,草也”)。
結構拆分
語義演變
現代可能因字面誤解“毛”為毛發,引申出“細碎之物”的含義(如所述),但權威典籍及詩詞用例均指向草本植物本義。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例如:
提示:若需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隱公三年》及杜預注疏。
澗溪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非常細小或微不足道的事物。
澗 (jiàn) - 水旁邊的小河
溪 (xī) - 比河流小的水道
毛 (máo) - 物體表面的細小頭發狀物
《澗溪毛》最早出現在《晉書·裴松之傳》中,形容裴松之微不足道的行為。
澗溪毛
澗溪茅
他的幫助隻能算是澗溪毛,對整個項目來說沒有任何影響。
澗谷、溪流、毛細、細微
鴻毛、滄海之一粟、微不足道
重要、關鍵、重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