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哨棒的意思、哨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哨棒的解釋

[stick] 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辭别場長出山的時候,自己也仿佛不是離開紅石崖,倒像…提了哨棒,要大踏步邁向 景陽岡。——《獵戶》

詳細解釋

行路防身的長木棍。《水浒傳》第二三回:“ 武松 拿了哨棒,三個出酒店前來作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哨棒"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特征的兵器類詞彙,指古代用于防身或攻擊的實心木制長棍,長度約1.5-2米,直徑5-8厘米,多采用硬木制作。該詞由"哨"與"棒"複合構成,"哨"字本義為警戒偵察,引申為示警器具;"棒"指棍狀武器,二者結合突顯其兼具預警與實戰功能的特點。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哨棒最早見于宋代軍事文獻,是衙役、镖師等職業的标配器械。明代《水浒傳》第二十三回詳細描述武松打虎時"雙手掄起哨棒,盡平生氣力,從半空劈将下來"的戰鬥場景,印證了其作為古代便攜武器的實際應用。

在形制特征方面,《中國冷兵器史》指出哨棒區别于普通木棍的關鍵在于兩端包鐵加固,既增加打擊力度又延長使用壽命。其使用技法包含劈、掃、戳等基礎動作,適合狹窄空間作戰,這一特性使哨棒成為古代押運人員的重要裝備。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漢語中"哨棒"已退出實用領域,主要作為曆史名詞存在于文獻典籍和武術研究領域。故宮博物院兵器展廳藏有清代哨棒實物,其形制與文獻記載高度吻合,為研究古代冷兵器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證。

網絡擴展解釋

哨棒是中國古代一種常見的防身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哨棒是古代行路者隨身攜帶的長木棍,主要用于防身和驅趕野獸。其名稱中的"哨"字源于空心結構可吹響的特性,通過發出類似猛獸的嘯聲驅散狼群。

二、結構與用途

  1. 物理特征
    長度約150-200厘米,重量1-2千克,通常為木質,部分版本含鐵制部件。
  2. 多功能設計
    • 防身武器:可抵擋刀劍攻擊或擊打敵人要害
    • 驅獸工具:空心端吹響後能模拟猛獸叫聲
    • 輔助工具:兼作登山杖、行李挑擔

三、文學典故

《水浒傳》第二十三回記載武松"提着哨棒上景陽岡",後因打虎時誤擊枯樹折斷。這一場景既體現了其防身功能,也暴露了木質武器的局限性。

四、曆史背景

明代山東地區狼患嚴重,商旅普遍攜帶哨棒。其聲響不僅能驅獸,還可作為求救信號,引發附近村民集體救援。


以上信息綜合自《水浒傳》相關記載及古代兵器研究資料,如需完整考據可查閱《搜狗百科》及《獵戶》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Q哀惜暗竹鞭着弊本草鞋費穿入從吉道頭打銷點綴東踅西倒煩舛方部熢燧趺坐盥手聒天弘度骅駬皇後黃花圜魄餞筵揭挑京台軍籍誇逐連根帶梢斂蹤缭祭另外蘆牌慢殘毛條昧谷蒙瞽摸金校尉逆子賊臣女沙彌骈疊披裘帶索悭悋牽踬色力色衣商務代表處聖渥折拗稅調斯巴達跳場俶傥通阛通日蚊子樹無腸可斷銜酒小抄兒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