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ick] 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辭别場長出山的時候,自己也仿佛不是離開紅石崖,倒像…提了哨棒,要大踏步邁向 景陽岡。——《獵戶》
行路防身的長木棍。《水浒傳》第二三回:“ 武松 拿了哨棒,三個出酒店前來作别。”
哨棒是中國古代一種常見的防身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哨棒是古代行路者隨身攜帶的長木棍,主要用于防身和驅趕野獸。其名稱中的"哨"字源于空心結構可吹響的特性,通過發出類似猛獸的嘯聲驅散狼群。
《水浒傳》第二十三回記載武松"提着哨棒上景陽岡",後因打虎時誤擊枯樹折斷。這一場景既體現了其防身功能,也暴露了木質武器的局限性。
明代山東地區狼患嚴重,商旅普遍攜帶哨棒。其聲響不僅能驅獸,還可作為求救信號,引發附近村民集體救援。
以上信息綜合自《水浒傳》相關記載及古代兵器研究資料,如需完整考據可查閱《搜狗百科》及《獵戶》等原始文獻。
哨棒是指用于引導人群或交通的一種工具,通常為一根長杆子,頂端裝有鮮豔的标志物。它常用于控制交通流量、引導遊行示威等活動。
哨棒的拆分部首為口和木,總共有9畫。
哨棒一詞的來源并無确切的記載,可以推測其與“哨子”一詞有關。在古代,哨子用于發出信號或引導軍隊,而哨棒可能是以哨子為基礎,進一步發展而來的。
哨棒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哨棒”。
古時的漢字寫法常常有所變化,對于哨棒而言,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未能查證到相關資料。
1. 警察手持哨棒,維持交通秩序。
2. 在遊行示威中,領隊揮舞着鮮豔的哨棒,引導人群前進。
哨子、棒球、棒槌
引導棒、指揮杆、交通棒
不引導的、解散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