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補,無助。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生平所著之書,雖無裨於人心世道,若隻論等身,幾與 曹交 食粟之軀,等其高下。”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慶祝滬甯克複的那一邊》:“後方的呻吟與高興固然大不相同,然而無裨于事是一樣的。”
“無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無裨”指某種行為或事物對達到目标、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或益處。其中“裨”為名詞,意為“益處、補益”,因此“無裨”即“無補益”或“無助”。
核心含義
表示缺乏實際效用,強調行為或建議的無效性。例如:
語境用法
可譯為“be of no avail”或“be of no help”。
通過常見搭配加深理解,如“無裨實際”“無裨于事”等,結合魯迅等經典用例體會其否定含義。
《無裨》是一個成語,意為毫無裨益、沒有任何好處。
《無裨》的拆分為無(無、毋)和裨(貝、豙、欠、一)。部首是貝部,總筆畫數為9畫。
《無裨》最初出自《史記·表》中的一句話:“今世俗之言曰‘莫辯利害,得失不下苞薔薇’,然則不裨,崇為行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通俗地說:“沒有辨别利害得失的能力,就像無法區分苞薔薇一樣。”後來演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某事毫無用處。
《無裨》的繁體字是「無裨」。
古時候,《無裨》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似的意思和音調。
這種嘗試對他的事業來說是毫無裨益的。
無功而返、不值一提、無濟于事、無功受禍等。
無益、無幫助、無用、無效果。
有裨、有益、有幫助、有效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