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問;盤究。《藝文類聚》卷十九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晉中興書》:“ 翥 惶遽,誤對忘諱:‘向有醉胡,乘馬馳來,即已訶問。胡人難與語,非小吏所制。’” 章炳麟 《四惑論》:“當訶問者雲何?曰:有害于己無害于人者,不得訶問之;有益于己無益于人者,不得訶問之;有害于人者,然後得訶問之。”
“诃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權威來源可得出以下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的權威釋義。
《诃問》(hé wèn)一詞是指用諷刺或挖苦的方式來提問,以表達不滿或對某事某人的不同看法。下面将對《诃問》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诃問》的拆分部首為言(yán)和古(gǔ),共有12個筆畫。
《诃問》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于諷刺或批評。後來逐漸流傳至今,并常被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表達。
《诃問》的繁體字為詬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受到了不同的影響,因此《诃問》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一種古老的寫法是「訶問」,意義與現代的《诃問》相似。
1. 他冷笑着诃問了我的決策。 2. 我不禁诃問,這些條規的實施意義何在?
诃問的相關組詞有:譏诮(jī qiào)、嘲弄(cháo nòng)、嘲笑(cháo xiào)、挖苦(wā kǔ)。
《诃問》的近義詞有諷刺(fěng cì)、調侃(tiáo kǎn)、嘲諷(cháo fěng)。
《诃問》的反義詞是表揚(biǎo yáng),即對某人或某事表示肯定和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