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缟纰的意思、缟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缟纰的解釋

帽的白色緣邊。《魏書·禮志四》:“就如 鄭 義,二十七月而禫,二十六月升,布深衣,素冠,縞紕及黃裳、綵纓以居者,此則三年之餘哀,不在服數之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缟纰(gǎo p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服飾文化密切相關,特指喪服中用于鑲邊的白色生絹。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缟(gǎo)

    • 本義指未經染色的白色生絹。《說文解字·糸部》載:“缟,鮮色也。從糸,高聲。”(《說文解字注》)
    • 引申為素白色,常用于形容喪服或樸素衣物,如《禮記·玉藻》雲:“缟冠素纰。”
  2. 纰(pī)

    • 原指織物邊緣的裝飾鑲邊。《說文解字·糸部》:“纰,緣也。從糸,比聲。”
    • 在喪服語境中,專指冠帽或衣服的白色鑲邊,象征哀悼。

二、詞義溯源

“缟纰”作為複合詞,最早見于《禮記·玉藻》:

“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

此處描述喪禮中“大祥祭”(父母喪後25個月)時所戴的冠帽:以白色生絹(缟)為冠體,鑲以素色邊飾(纰),體現從重喪到輕喪的過渡禮儀(《禮記正義》)。


三、文化内涵

在古代喪服制度中,“缟纰”是禮儀規範的物質載體: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說文解字》(漢·許慎)

    對“缟”“纰”的形義解析,奠定詞義基礎。來源:漢典網《說文解字》條目

  2. 《禮記·玉藻》

    直接記載“缟冠素纰”的禮制場景。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禮記》原文

  3. 《儀禮·喪服》

    詳述喪服制度中冠飾的等級規範。來源:國學大師《儀禮》注疏


五、現代應用提示

該詞屬曆史文化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傳統禮儀考據。如需深入探究,建議結合《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互證,以全面把握周代喪服制度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缟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缟”指未經染色的白色絲織物(),“纰”在古漢語中表示布帛的邊緣或鑲邊()。合指古代喪服中帽子的白色鑲邊,如《魏書·禮志四》記載:“素冠,縞紕及黃裳”,描述喪禮服飾的細節()。

  2. 語境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籍,特指服喪期間穿戴的素色衣冠裝飾,強調禮儀規範()。


二、擴展與引申


三、發音與結構


四、注意事項

不同來源對“缟纰”的釋義側重不同: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魏書》原文或古代服飾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案堵如故暗示白水鑒心鎊虧北門南牙不甯不巧材勇參訂拆白除號淳備唇喙辏挽麤璺鼎玉兜銷封四浮夫革凡登聖梗塞閣學孩弄黑韓王黑漆漆洪家金餅進忠吉祥闆即心即佛句襟句律臉軟蓼蟲離罻緑沈滿口胡柴毛氂面肥摩厓念念不舍凝笳女伴頗僻岐山球路帶入律沙徑石甗屬人耳目太煞陶遨晚炬微瑣委形危懸無憑象鞮憲規嚣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