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 perseverance;inconstant] 沒有恒心,不能持久
(1).沒有恒心。《論語·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2).猶不經,不正常。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城成周》:“ 牛思黯 作《頌忠》, 萇弘 之忠悉矣,學者求焉。若夫‘當身’‘速及’之説,巫之無恆者之言也,追為之耳。”
“無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缺乏恒心,無法持久
指做事或學習時缺乏堅持的毅力,容易半途而廢。
出處:最早見于《論語·子路》:“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強調恒心的重要性。
例句:如“人而無恒,終身一事無成”(出自曾國藩語錄)。
2. 非常态或不正常(古義)
在部分古籍中引申為“不合常規”或“不穩定”的狀态,如唐代柳宗元《非〈國語〉上·城成周》中批評“巫之無恒者之言”。此義現代已較少使用。
建議通過經典文獻(如《論語》)和權威詞典(如漢典)進一步了解其文化背景。
《無恒》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沒有恒心、沒有持久性。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即“無”和“心”,分别表示沒有和心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無恒》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上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然而,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稍有不同,将“無”變為“無”,但意義仍然相同。
《無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著作中,尤其是在詩詞中經常出現。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恒心,做事情沒有持久性,容易半途而廢。
以下是《無恒》的一些例句:
1. 他始終做事無恒,不能堅持完成任何一項任務。
2. 這位學生學習上無恒,每次都能開頭,但很快就會失去興趣。
根據《無恒》的含義,我們可以組詞表達相似的概念,如無常、三心二意、三心二意等。
與《無恒》意義相反的詞彙為有恒、堅持等,它們表示有持久性、有決心的狀态。
總之,《無恒》這個詞語表示一個人沒有恒心、沒有持久性,容易半途而廢。通過組詞和近反義詞,我們可以更準确地表達類似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