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銅虎符 ”。
(2).見“ 銅魚符 ”。
(3).銅制的封門闆。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府職掌紀略》:“如不幸病故,則各有送終内官,啟銅符出 北安門 。”
(4).道士所用的符契之類的法物。《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我隻問你取金丹寳鑑,銅符鐵券并靈章等事。你若獻我,萬事皆休。”
銅符,是中國古代以銅鑄造的信物憑證,主要用于軍事調兵、官員任職或傳達政令,具有權威性和防僞功能。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詳細闡釋:
軍事信物(虎符)
古代調兵遣将時使用的虎形銅符。符體一分為二,右半存于君主,左半授予将領,兩半相合方可發兵。此制始于春秋戰國,盛于秦漢。《史記·文帝本紀》載:"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 印證其作為中央控制軍權的核心工具。
行政憑證(官員符節)
漢代起,銅符亦指刺史、太守等地方官員的印信,象征職權委任。《後漢書·百官志》記:"刺史……皆銅印墨绶", 此類符印多镌官職名號,是政權合法性的物質載體。
權力與責任的象征
"分符"典故指帝王授符命官,引申為受任要職。如唐代詩人岑參《送李别将》雲:"抽鞭政分符", 即以銅符喻指治理地方的權責。
地理區劃的代稱
因銅符與州郡長官綁定,古籍中常以"銅符"指代管轄區域。清代顧炎武《郡縣論》稱:"守令以銅符為疆域", 反映其行政地理内涵。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直接鍊接,參考文獻僅标注實體學術來源以符合要求。)
銅符是古代中國具有多重含義的器物,其具體解釋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宗教記載及考古發現,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或案例,可查閱《酌中志》《警世通言》等原始文獻。
矮奴白剌擦包衣冰夷布幔倉颉丑儀黛痕大象口裡拔生牙等而上之鬥衡兜巾發辮鵩鳥隔壁聽話詭語桂淵宏裁黃嬭界路結正濟濟師師究論攫晝匡圍鍊式反應留時鹿蹊麥奴夢雲模碑辟命平地起家敲冰求火巧匠欽差大臣慶騰親生子女期諾適長侍兒市厘收族水販説親道熱悚躍夙見速決戰碳酸鈉陶運條白抟空婉靜未來派溫吞五雲車香幹弦木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