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晉書·良吏傳·曹摅》。 曹摅 為 臨淄 令,歲夕,暫放獄囚回家,剋日令還,“至日,相率而還,并無違者,一縣歎服,號曰聖君。”後以“遣獄之化”謂良吏治政清明。 南朝 梁 江淹 《始安王拜征虜将軍南兖州刺史章》:“臣職右 南陽 ,謝蒲鞭之政;任重 臨淄 ,無遣獄之化。”
“遣獄之化”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成語,其含義與古代良吏的治政方式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語來源
典故出自《晉書·良吏傳·曹摅》。西晉官員曹摅任臨淄縣令時,在年末暫放獄囚回家團聚,并約定返獄日期。囚犯感其信任,到期全部主動返回,無一違期。此事傳為美談,曹摅因此被百姓尊稱為“聖君”。
引申含義
該成語特指官員以仁德感化治理獄政,體現司法中的信任與人性化。後世用以形容清明的吏治,強調通過教化而非嚴刑建立社會秩序。
文化應用實例
南朝文學家江淹在《始安王拜征虜将軍南兖州刺史章》中曾引用此典:“任重臨淄,無遣獄之化”,以謙遜口吻表示自己未能達到曹摅的治政境界。
核心價值
典故反映了中國古代“慎刑恤囚”的司法理念,與《論語》中“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儒家治國思想一脈相承,成為曆代推崇的官吏典範。
注:不同文獻中對主人公名字存在“曹攄”與“曹摅”兩種寫法,實為同一曆史人物記載差異,本文采用《晉書》原典寫法。
《遣獄之化》是一個成語,意思指的是能夠解救犯罪者脫離牢獄之苦,使其走上重新健康、正确的道路。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犭”,其中“辶”是表示行走的意義,而“犭”是獨立的犬部。該詞一共有13個筆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較為繁瑣,因此《遣獄之化》在繁體字中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寫法。然而,這些不同的寫法并不改變它所表達的含義。
以下是一個使用繁體字的書寫示例:「遣獄之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以通過研究篆書、隸書以及其他古代字體來了解該詞的演變過程。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人們更多地使用的是現代漢字的标準寫法。
下面是一些例句,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該詞:
"他是一個能夠遣獄之化的好人,幫助了很多青少年遠離犯罪。"
"這個項目的目标是遣獄之化,将犯人改造成對社會有益的人。"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
遣除、遣散、遣送、救獄、獄化
以下是一些近義詞:
改過自新、洗心革面、挽救、拯救
以下是一些反義詞:
犯罪、罪行、堕落、歧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