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绶的意思、公绶的詳細解釋
公绶的解釋
指高官顯貴。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 張齊賢 ﹞日與故舊乘小車,攜觴遊釣。榜於門曰:老夫已毀裂軒冕,或公綬垂訪,不敢拜見。”
詞語分解
- 公的解釋 公 ō 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無私。 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國家,社會,大衆:公共。 * (社會整體的治安)。公衆。公民。公論(公衆的評論)。 讓大家知道:公開。
- 绶的解釋 绶 (綬) ò 一種絲質帶子,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後用來拴勳章:印绶。绶帶。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公绶"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官制、禮儀标識相關,具體指代官員所佩帶的、象征身份與職權的絲質印帶或绶帶。以下為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核心概念
- 公: 本義有公共、公正、公事、爵位等級(如公爵)等含義。在此詞中,主要取其與官職、官方事務相關的引申義,強調其官方屬性。
- 绶: 指古代用以系官印、勳章或玉佩的絲質帶子。它是官員身份級和權力的重要視覺象征。不同顔色、材質和編織方式的绶帶對應不同的官階。
- 公绶: 合指“官員的绶帶”。特指在公共場合、履行公務或代表官方身份時所佩帶的,用以标識其官職等級和權威的絲帶。
-
具體内涵與用途
- 身份标識: 公绶是古代官僚體系中區分官員品秩高低的核心标志之一。官員需按規定佩帶相應等級的公绶。
- 權力象征: 公绶常與官印相連(即“印绶”),是行使官方權力的憑信和象征。接受或解下公绶往往意味着官職的授予或罷免。
- 禮儀服飾: 是古代禮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朝會、祭祀、冊封等重要典禮場合必須佩帶,以示莊重和符合禮制。
-
文獻佐證與用例
- 雖然“公绶”作為固定詞組在古代經典文獻中直接出現的頻率不高,但其概念廣泛存在于對古代官服、輿服制度的記載中。例如,史書(如《後漢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和類書(如《通典》、《文獻通考》)中對不同朝代官員绶帶的顔色、長度、編織方法(如“織成”)、搭配的印章材質等有詳細規定,這些規定中的绶帶即屬于“公绶”範疇。
- 在描述官員任免、禮儀活動的文字中,常可見“解绶”、“佩绶”、“印绶”等詞,其中的“绶”即指公绶。例如,《漢書·朱買臣傳》記載買臣拜官後“衣故衣,懷其印绶,步歸郡邸”,這裡的“印绶”即包含象征其太守身份的公绶。
“公绶”指古代官員依據其官職等級所佩帶的、用以标識身份、象征權力并用于正式禮儀場合的絲質绶帶。它是中國古代官僚等級制度和輿服禮制的重要體現,其具體形制(如顔色、紋樣、長度)曆代均有嚴格規定。理解“公绶”需結合古代官制史和服飾制度的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公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和相關信息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gōng shòu(注音:ㄍㄨㄥ ㄕㄡˋ)
- 釋義:指高官顯貴,多用于形容古代地位尊崇的官員。
- 詞源分析:
- “公”指公共、官方,可引申為權貴;
- “绶”為古代系印的絲帶,象征官職或身份。
二者結合,代指身居高位者。
用法與文獻例證
- 古代典籍:
宋代文瑩《玉壺清話》卷三記載:“(張齊賢)日與故舊乘小車,攜觴遊釣。榜於門曰:老夫已毀裂軒冕,或公綬垂訪,不敢拜見。”此處“公绶”指顯貴官員。
- 詩詞引用:
清代程頌萬在《紫萸香慢》中提到“姚公绶畫”,可能涉及曆史人物或借指權貴。
補充說明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更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
- 需注意語境中是否涉及專有名詞(如人名“姚公绶”)。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版子逼處佛龛璨爛豺節逞嬌呈美叱罵除暴安良觸值東山鬥釘讀破風骊府藏附合蛗螽高估怪戾光晷護靈建除獎品堅确緘書谏訓尖嘴薄舌祭拜驚哭菁藻徑畛進轄急裝絶群拔類廉部連更星夜呂太後的筵席門閥秘密藏漚田千金劍僑軍切衇卿長騎坐裙邊柔擾如箭離弦三清殿聖谛聖良叔翁述敍蒜蔥退伍軍人托懷望夜猥局五七五铢錢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