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州府向朝廷推薦的員生的名冊。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六:“ 開寶寺 為禮部貢院,二月十八日火,凡本部貢牋與夫所考試卷,須臾灰燼,略無遺者。”
(2).充作貢品的紙張。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玩具·高麗貢紙》:“今中外所用紙,推 高麗 貢牋第一,厚逾五銖錢,白如截脂切玉。”
貢箋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代文獻中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對“貢”“箋”的釋義,“貢”指古代臣民向帝王進獻物品的行為,如《尚書·禹貢》中記載的九州貢賦制度;“箋”原指小幅華貴的紙張,後衍生為書信的代稱,如《文心雕龍·書記》所述“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二者組合後,“貢箋”可理解為進貢時使用的專用文書或特制箋紙。
從曆史應用看,貢箋在明清文獻中多指宮廷用紙,其制作工藝考究。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宣紙中的極品需經“百道工序,三載成箋”,這類紙張因質地細膩、色澤瑩潤,被選為貢品。清代内務府檔案中亦有“貢箋百幅,供禦筆批答”的記錄,印證其作為皇家文書載體的特殊地位。
在文化層面,貢箋承載了禮儀制度與工藝美學雙重價值。故宮博物院現藏清代貢箋實物顯示,部分紙張采用灑金、砑花工藝,紋樣含龍紋、雲鶴等皇家符號,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下“物以載禮”的思想。這類紙張的制作技術被收錄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造紙技藝”項目中,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實證。
“貢箋”是一個曆史詞彙,包含兩種不同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這一含義源于古代科舉制度。例如,宋代龐元英在《文昌雜錄》中記載,開寶寺作為禮部貢院時曾發生火災,導緻“貢牋與所考試卷”全部焚毀。這裡的“貢箋”指科舉考試中由地方州府提交的考生名冊,屬于官方選拔人才的文書。
指古代作為貢品進獻的高品質紙張,尤以高麗(朝鮮)所産最為著名。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描述其“厚逾五铢錢,白如截脂切玉”,可見其質地堅韌且色澤潔白。這類紙張多用于宮廷文書或貴重典籍,象征地方對中央的敬意。
兩種含義的差異源于“箋”字的多義性:前者指名冊類文書,後者指紙張材質。需結合具體曆史文獻語境判斷其指向。
百祥伻圖賓烕渤渤長眺扯纖拉煙弛刑徒穿通麤坌蹉跎歲月答腔杜根烽師封豨修蛇負口更多構言寡漢寒歲河滿子黃靈隳膽徽位狐棃笳繁降幟鬋髻九重閨枯乾撂跤寮人犂曙鲈鄉亭馬秋煤炭部民學拿訪凝澹盤水鉛部乾酒清柔青雲料熱語日程月課稍遷聖訓神惠甚生申水摵摵試問思春談席騰名鐵锝無妄之福翔麟紫小足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