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人。 永初 元年官郎中,因反對外戚專權,太後欲殺之,遇救,逃入 宜城 山中為酒家保,隱居十五年。外戚除,拜侍禦史。後常用作典故。 唐 皮日休 《酒垆》詩:“倘得作 杜根 ,傭保何足愧?” 清 譚嗣同 《獄中題壁》詩:“望門投止思 張儉 ,忍死須臾待 杜根 。”詳見《後漢書·杜根傳》。
“杜根”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和成語用法來理解:
東漢時期官員杜根因反對外戚專權,被太後下令處死。他僥幸逃生後隱姓埋名十五年,直到外戚勢力被清除才複出任職。這一事迹成為後世忠臣忍辱負重的象征,如譚嗣同在《獄中題壁》中寫道“忍死須臾待杜根”,借其典故表達堅守信念的決心。
作為成語使用時,其核心含義為阻止、堵塞,具體表現為:
成語的抽象含義源自曆史人物事迹的具象表現——杜根通過隱忍阻斷了外戚勢力的迫害,最終實現政治目标。這種“以退為進”的阻斷方式,使人物典故與成語内涵形成互文關系。
注:姓名學中“杜根”無特殊含義,僅為普通姓名組合。
杜根是一個有着豐富内涵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禁止”,形容事物被限制、禁止或者被阻擋。
杜根這個字由木字旁和幾個基本的筆畫組成。其中,木字旁是它的部首,表示與木制有關。筆畫的順序為先寫橫,再寫豎,最後寫撇。
杜根的來源很有意思,它是由古代象形字“束”和“木”組合而成。古人認為将木材束縛起來就能起到禁止的作用,因此這個符號被用來表示禁止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杜根的字形保持不變,仍然是 “杜根”。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杜根在古代常常被寫作“杜根”或者“杜禁”。
1. 這個島嶼被政府杜根,不允許外人進入。
2. 在古代,女性的地位被杜根在家庭中的角色裡。
杜根這個詞可以組成許多相關的詞語,比如“杜根于物”,表示對某物進行禁止;“杜根權力”,表示對權力的限制。
與杜根的意思相近的詞有“禁止”、“限制”等。
與杜根的意思相反的詞有“允許”、“放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