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剝皮實草”。古代酷刑,剝下人6*皮,用草填充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堂官笞屬官》:“又上疏請懲貪官,復國初剝皮囊草之制。”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章:“倘若我再做一點壞事,甘願剝皮實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剝皮囊草漢語 快速查詢。
“剝皮囊草”這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進行辨析:
一、作為古代酷刑的解釋(主流含義) 根據等高權威來源,該詞指明代懲治貪官的酷刑,具體操作是:将犯人的皮剝下後,用幹草填充人皮制成“人皮草袋”懸挂示衆。此刑罰常見于曆史文獻,如:
二、作為成語的比喻解釋(少數說法) 部分詞典(如)将其描述為成語,釋義為“比喻外表平凡卻蘊含内在價值”。但該解釋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且與多數古籍記載矛盾,可能屬于現代誤讀。
特别說明: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遇到比喻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判斷。
《剝皮囊草》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剝皮、剝衣或剝脫皮膚的一種植物。在英文中,它的翻譯為“carnivorous plant”,意為“食肉植物”。
《剝皮囊草》這個詞彙的部首拆分為:剝(刀)皮(皮)囗(囗)草(艹)。根據部首的不同,可以幫助我們确定詞語的大緻含義。
根據每個字的筆畫數計算,剝(9畫)皮(5畫)囗(3畫)草(9畫)。
《剝皮囊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植物學界對一種食蟲植物的命名。這種植物在觸碰到它的陷阱葉時會迅速彎曲,并分泌消化液将捕獲的昆蟲消化。
繁體字“剝皮囊草”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隻是在書寫上采用了不同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剝皮囊草這一詞彙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剝可能寫作剝,皮可能寫作皮或皮革,囊可能寫作囊或腺,草可能寫作艸等等。
1. 這種剝皮囊草是一種獨特的食蟲植物,能夠以昆蟲為食。
2. 看!那隻蠅落進了剝皮囊草的陷阱中。
組詞:剝皮、囊草、食蟲植物。
近義詞:蟲捕植物、食蟲植物。
反義詞:不食肉植物、草食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