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烈的意思、干烈的详细解释
干烈的解释
干燥炽热。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甲辰岁荒》:“自四月不雨,直至八月,中间虽小雨数次,地方溼而燥日如火,随就乾烈,沟洫扬尘,河港成裂,禾苗尽槁。”
词语分解
- 干的解释 干 (⑧干??乾) ā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古
- 烈的解释 烈 è 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烈火。烈焰。烈酒。烈马。烈性。激烈。剧烈。 气势盛大:轰轰烈烈。 刚直,有高贵品格的;为正义而死难的:烈女。壮烈。先烈。烈士。 功业:功烈。 古同“列”,行列。 笔画
专业解析
“干烈”是由“干”与“烈”组合而成的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词素分解和语境应用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分解
- 干:原指无水分或缺少润泽,如《说文解字》释为“干,犯也”,后引申为干燥、枯竭之意。在“干烈”中侧重描述事物的干燥状态或缺乏湿度。
- 烈:本义为火势猛,后扩展为形容程度强烈、性质刚硬,如《广韵》注“烈,热也”,多用于气候或性格描述。
二、详细释义
- 气候特征:指空气极度干燥且伴随强烈热度,常见于形容沙漠、干旱地区的环境。例如:“戈壁滩上干烈的热风卷起沙尘。”
- 性格或行为:比喻人性格刚硬、行事果断,含褒贬双重色彩,如:“他言语干烈,处事不留余地。”
三、用法示例
- 文学描写:张承志《北方的河》中“干烈的阳光炙烤着黄土高原”,突显环境严酷。
- 方言表达:西北部分地区用“干烈”形容酒精度高且口感辛辣的白酒。
四、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燥热、炽烈、刚烈
- 反义词:湿润、温和、绵软
五、语源辨析
该词未见于古代典籍,属现代汉语创新词汇,其构词逻辑符合汉语“形+形”表复合性状的规律,类似“冷峻”“炽热”等词。
网络扩展解释
“干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干燥炽热,多用于描述气候或环境的极端干燥与高温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干:指干燥、缺乏水分;
- 烈:指强烈、炽热。
- 组合义:形容环境或气候极度干燥且高温,常见于文献中对干旱炎热天气的描述。
2.文献例证
明代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甲辰岁荒》中记载:“自四月不雨,直至八月……燥日如火,随就乾烈,沟洫扬尘,河港成裂,禾苗尽槁。”
此处“乾烈”生动描绘了因长期干旱导致的土地干裂、河港枯竭的灾荒景象。
3.单字解析
- 干(gān):
可指干燥(如“树干”)、冒犯(如“干扰”),或追求(如“干禄”),此处取“干燥”义。
- 烈(liè):
强调强烈、猛烈(如“烈火”“烈酒”),或刚直严正(如“刚烈”),此处指炽热。
4.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描述极端干旱炎热的气候,如“干烈之日”“天气干烈”,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戒庵老人漫笔》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根霸府抱椠怀铅八正被难徧师镳旗采芼乘间东第放音机抚时感事祓送狗苟关拘归正故帖黄棍宦意缋画咴咴活页纸嘉材绛侯坚洁精景咎殃积羽空天快硬水泥拉拔兰干亮儿柳烟鸾吟凤唱美联社民殷财阜内仓恁等鸟卜陪陵朴讷弃绝阙齾融渥散斋上学疏从水尾枢廷输征松竹抬眼天麻童话图缋罔两违度遐厉下三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