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line after reaching the zenith] 昃:太陽偏西。太陽過了正中就要向西偏斜。比喻威極必衰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易·豐》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昃,太陽偏西。多比喻事物盛極則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着相反的方面轉化。《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孔穎達 疏:“盛必有衰,自然常理。日中至盛,過中則昃。” 唐 楊炯 《大唐益州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日中則昃,動靜之常也;月滿則虧,虛盈之數也。”《新五代史·司天考二》:“夫日中則昃,盛衰必復。”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沉文端》:“大抵盛極則衰,月滿則虧,日中則昃,一定之理。”
"日中則昃"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太陽升到正午時(即一天中最高點)就會開始西斜,比喻事物發展到鼎盛階段後必然轉向衰落,揭示了"盛極必衰"的自然規律。該成語出自《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與"月滿則虧"常并用。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警示人們在順境中保持清醒,如企業鼎盛時需警惕衰退風險,個人成功時需戒驕戒躁。例句:"企業若不懂創新,難免陷入日中則昃的困境"。
延伸内涵
該成語與道家"物極必反"思想相通(近義詞),強調動态平衡觀。古人借天象變化,揭示"過猶不及"的中庸智慧,提醒把握適度原則。
注:部分古籍如《新五代史》也引用此成語佐證曆史興衰規律,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哲理探讨場景。
《日中則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太陽在中午時分的時候,開始向西傾斜。這個成語也用來比喻事物的勢頭到達頂點後開始衰退。
《日中則昃》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每個漢字的部首如下:
1.《日》的部首是「⽇」,是八畫;
2.《中》的部首是「⼼」,是四畫;
3.《則》的部首是「⺁」,是三畫;
4.《昃》的部首是「⽇」,是十一畫。
《日中則昃》這個成語來源于《荀子·王霸篇》。原文是:“故曰: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意思是太陽到中午就開始西斜,月亮圓滿後就開始虧缺。
《日中則昃》的繁體字為「日中則昃」。
在古代寫法中,有一種變體是将第三個字《則》寫成「則」,表示同樣的意思。
1. 這個行業的競争激烈,公司若不不斷創新,就會日中則昃。
2. 當一個球隊的狀态達到巅峰後,往往很難保持,很快就會日中則昃。
1. 日:白日、陽日、晴日。
2. 中:中心、中午、中立。
3. 則:原則、因此、法則。
4. 昃:黃昏、暮春、昃食。
1. 能量有限:指隨着時間的推移,事物的能量逐漸減少。
2. 勢如破竹:表示事物勢頭如同破竹之勢,難以阻擋。
1. 興盛不衰:指事物不斷壯大,繁榮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