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本的意思、邦本的詳細解釋
邦本的解釋
國家的根本。《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孔 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 孔穎達 疏:“民惟邦國之本,本固則邦寧。”後因以“邦民”指人民。 唐 杜甫 《入衡州》詩:“凋弊惜邦本,哀矜存事常。” 明 張瀚 《松窗夢語·宦遊記》:“年飢發粟賑濟,此恩施困窮,培植邦本至意。”
詞語分解
- 邦的解釋 邦 ā 國:友邦。鄰邦。邦交(國和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邦國(國家)。邦人(本國的人)。 國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本的解釋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藥)。無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本末(頭尾;始終)。根本(根源;徹底;本質上)。 草的莖,樹的幹: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體。 原來:本來。本領。
網絡擴展解釋
“邦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1. 基本含義
“邦本”指國家的根本,強調人民是國家存續和發展的基礎。這一概念源自《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甯”,意為百姓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穩固國家才能安定。
2. 曆史淵源
- 經典出處:最早見于《尚書》,後儒家經典如《孟子》進一步闡釋,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深化了“以民為本”的思想。
- 曆代引用:唐代杜甫在《入衡州》中寫道“凋弊惜邦本”,明代張瀚也提到“培植邦本”,均體現對民生問題的重視。
3. 具體解釋
- “邦”與“本”:“邦”指國家,“本”即根本,合稱強調人民是國家的核心。
- 近義詞:國本、國脈,均指向國家存續的關鍵要素。
4. 應用場景
- 政治領域:用于讨論治國理念、民生政策,如“邦本思想要求執政者以民為先”。
- 文化領域:體現儒家“仁政”傳統,常用于曆史或哲學分析。
5. 現代意義
當代語境中,“邦本”可引申為組織或個人的根本利益,但核心仍強調基礎穩固的重要性。
“邦本”一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的治理智慧,至今在讨論國家治理、社會問題時仍具參考價值。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延伸解讀,可查閱《尚書》《孟子》等典籍或相關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邦本(bāng běn)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下面是關于邦本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邦:包含了 “阜” 部和 “⺂” 部,總共有8畫。
- 本:是一個獨立的字,有5畫。
來源:
邦本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意為“國家的根本”或“國家的基本”。使用這個詞可以形容一件事物或概念在一個國家或社會中的重要性或核心地位。
繁體:
邦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邦本」,字形上沒有太大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邦本的寫法和現代大體相似,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
- 教育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邦本。
- 邦本的法律體系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礎。
組詞:
邦本可以作為一個詞組使用,通常不與其他字詞組合。
近義詞:
- 根本
- 基礎
- 本質
反義詞:
- 前溯
- 遺忘
- 枝節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