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ust] 〈方〉∶粘東西幹後牢固地附着在别的東西上
瞧,漿糊都嘎巴在你袖子上了
(1).象聲詞。形容樹枝等折斷的聲音。
(2).方言。附在器物上的幹了的粥、糨糊等。如:衣裳上還有粥嘎巴兒。
(3).方言。黏的東西幹後附在器物上。如:飯粒都嘎巴在鍋底上了。
"嘎巴"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拟聲詞(讀音:gā bā)
形容物體突然斷裂或撞擊時發出的清脆聲響。
例:樹枝被雪壓得嘎巴一聲斷了。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09頁(商務印書館,2016)。
二、名詞(讀音:gá·ba)
指附着在物體表面的幹涸黏稠物(如粥、漿糊等凝結的塊狀物)。
例:衣服袖口沾了一小塊嘎巴。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第2卷(中華書局,1999)。
三、動詞(讀音:gā·ba)
方言中表示黏稠物幹結後附着于物體表面。
例:米飯嘎巴在鍋底了。
來源:《北京方言詞典》(北京出版社,1985)。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
許寶華,宮田一郎. 《漢語方言大詞典》. 中華書局,1999.
陳剛. 《北京方言詞典》. 北京出版社,1985.
“嘎巴”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發音和語境不同有所區别,具體解釋如下:
黏性物質幹後附着于物體表面
指粥、漿糊等液體或半固體幹涸後粘在器物上。例如:
“飯粒嘎巴在鍋底上。”
“膠水嘎巴後無法使用。”
部分方言中還可指衣物上的幹漬(如“衣裳有粥嘎巴兒”)。
特定方言中的引申含義
在武漢等地方言中,可形容人“不通人情世故”或“性格夾生”(),但此用法較罕見。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和方言用法,若需更詳細的地域性解釋,建議參考方言研究資料。
白蘭八字門樓辯給别府璧聯補訂爡爡窗牖傳勞春曦詞約錯兵大穣等樣德讓颠頓帝渚飛繮風度覆講浮物供器鈎染乖缪桂宇薅耨混補截長補短介倅計似救火會距守咀徵含商看法嗑睡空乏蠟筆瀝澇脔肉美味面筋農作物披衿劈裂纰越清齋丘阜審報生上起下事産樹瘡熟狀太冥亡佚無可否認湘勇先民斜影西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