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种军服。《左传·成公十六年》:“ 楚子 使 工尹襄 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 杜预 注:“跗注,戎服。若袴而属於跗,与袴连。”《国语·晋语六》:“ 鄢 之战, 郤至 以韎韦之跗注,三逐 楚平王 卒。” 韦昭 注:“跗注,兵服。自要以下,注於跗。”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二:“ 华不注 ,‘不’音‘跗’。跗注,戎服,山形似之,故以为名也。”
跗注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服形制,特指将裤腿与鞋履相连的服饰设计,主要用于军事场合以提升行动便利性。其名称源于“跗”(脚背)与“注”(连缀)的结合,强调下肢服饰的一体化特征。
字义解析
合称“跗注”,即通过特殊剪裁将裤脚与鞋履缝合,形成连贯的下装。
历史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六年》:“有韎韦之跗注。”杜预注:“跗注,戎服,若裤而属于跗,与裤连。” 意指用赤色熟牛皮制成的军服,裤管延伸至脚背并与鞋相连,类似现代连体工装的设计,便于作战活动。
功能与形制
跗注的核心特点是“裤履一体”,避免传统下裳在行动时的牵绊。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进一步阐释:“跗谓足背,注犹属也。裤自膝以下而属连于跗。” 说明其覆盖范围自膝盖至脚背,兼具防护性与灵活性。
跗注作为先秦至汉代的典型戎服,反映了古代军事服饰的实用主义思想。其设计理念影响了后世军装发展,如南北朝时期的“袴褶”(骑射服)即延续了连体式结构。随着骑兵战术兴起,此类服饰逐渐被更灵活的分离式裤装取代,但其功能性构思仍具借鉴意义。
文献参考来源:
“跗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定义与用途
“跗注”指古代的一种军服或兵服,主要用于战场或重要军事场合。其名称来源于服饰设计的特点,即从腰部向下延伸至脚背(“跗”即脚背),与腿部服饰相连。
结构特点
历史文献记载
相关延伸
“跗注”是先秦至汉代文献中描述的军服,其设计体现了古代军事服饰的功能性,常见于贵族或将领的战场着装。如需更完整的历史考证,可查阅《左传》《国语》等原典。
百子堂邦都避之若浼产家大器乘桴浮海瞠目吃紧舂容大雅春榜催科错逜达闻顶大对外贸易妨尅沸喧飞宇皋貔光啓国仗过重固阴冱寒寒衾轰然荐至交通枢纽骄亵井底鸣蛙金门津壖开例凉汉凉面疗效遛腿罗绫蒙迷木秀于林内熊庞眉泼污水千章万句七十二地煞壤坟三洲歌上熟诗牋诗魔摅畧说穿太平花炭盆天隐提阏偷儿无迹可寻无所需求小可可消弥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