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跗注的意思、跗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跗注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军服。《左传·成公十六年》:“ 楚子 使 工尹襄 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 杜预 注:“跗注,戎服。若袴而属於跗,与袴连。”《国语·晋语六》:“ 鄢 之战, 郤至 以韎韦之跗注,三逐 楚平王 卒。” 韦昭 注:“跗注,兵服。自要以下,注於跗。”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二:“ 华不注 ,‘不’音‘跗’。跗注,戎服,山形似之,故以为名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跗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1. 定义与用途
    “跗注”指古代的一种军服或兵服,主要用于战场或重要军事场合。其名称来源于服饰设计的特点,即从腰部向下延伸至脚背(“跗”即脚背),与腿部服饰相连。

  2. 结构特点

    • 形似长裤,但更注重与脚部的连接,属于“戎服”的一种,可能用皮革(如“韎韦”)制成,兼具防护性与行动便利性。
    • 《左传》杜预注提到:“若袴而属於跗,与袴连”,说明其设计类似裤子,但覆盖到脚背。
  3. 历史文献记载

    • 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国工尹襄以“韎韦之跗注”形容敌方将领的着装。
    • 《国语·晋语六》记载晋国郤至穿跗注作战的场景,韦昭注进一步解释为“兵服,自要(腰)以下注於跗”。
  4. 相关延伸

    • “跗”单独使用时,可指脚背(如《庄子·秋水》“没足灭跗”),或物体的足部、末端(如剑柄、花萼等)。
    • 清代张尔岐《蒿庵闲话》提到“华不注”山名中的“不”通“跗”,因山形似跗注而得名。

“跗注”是先秦至汉代文献中描述的军服,其设计体现了古代军事服饰的功能性,常见于贵族或将领的战场着装。如需更完整的历史考证,可查阅《左传》《国语》等原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跗注》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脚跟踩住”或“踏着脚跟”。现在我给你详细解释一下。 这个词可以拆分为“跗”和“注”两个部分。其中,“跗”是一个汉字,它的部首是“足”,表示与脚有关;而“注”是另一个汉字,它的部首是“水”,表示与水有关。 关于笔画,汉字“跗”的笔画数是12画,其中包括了一些弯曲的线条。而汉字“注”的笔画数是8画,它由一些直线和弯曲的线条组成。 《跗注》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确定,目前没有确切的出处和来源。它是汉字的组合,可能是由古代文字演变而来。虽然有些词语的来源我们不清楚,但它们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使用。 根据你的要求,繁体字的写法是「踏註」。繁体字是传统汉字的一种形式,比现代汉字多了一些笔画和复杂的结构。即使在现代,繁体字仍然在某些场合和地区得到使用。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我们没有找到关于《跗注》的具体记录。这是因为古代汉字的形式和用法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在古代文献、书法作品或碑铭中,我们可能会找到类似的词语或用法。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使用《跗注》这个词语来组成一句话:“他稳稳地跨过河流,跗注在河底的石块上。”其中,“跗注”表示他在脚跟踩住河床的石块上行走。 关于组词,我给出一个例子:跗步。这个词将“跗”和“步”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以脚跟为重心踏步前进的动作。 至于近义词和反义词,我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因为《跗注》是一个比较具体和特定的词语,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可能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