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亮鋒利的斧钺。喻嚴明的刑法。 清 王夫之 《連珠有贈》:“是以炎火在原,不傷慈於田祖;霜鈇普震,實敷惠於嘉師。”
“霜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霜(shuāng)
鈇(fū)
霜鈇字面意為“白亮鋒利的斧钺”,比喻嚴明的刑法。
清代王夫之《連珠有贈》中曾用此詞:“霜鈇普震,實敷惠於嘉師”,意為嚴明的刑法廣泛施行,實際是對百姓的恩惠。
多用于古文或文學語境,強調法治的公正與威懾力。需注意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霜鈇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霜和鈇。下面将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分析。
霜:拆分成雨(部首)+ 雙人立(部首)+ 一丨(筆畫)+ 大丨(筆畫)+ 一丨(筆畫)= 11個筆畫
鈇:拆分成金(部首)+ 田(部首)+ 1丨 (筆畫)+ 2丨(筆畫)= 5個筆畫
霜鈇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是一種用來搗擊敵人的大型錘形武器。這個詞彙起源于古代兵器的名稱,後來也用來指代錘子形狀的工具。
霜鈇的繁體字形為霜鐺。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演變中,霜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可使用古籍、碑文等來研究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
1. 這把霜鈇是戰士的得力武器。
2. 他用霜鈇來錘打地面,作為一種聲音的表演藝術。
3. 霜鈇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技藝和耐心。
霜鈇沒有固定的組詞,但可以通過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來創造新的詞組,如霜鈇斧、霜鈇石。
近義詞是指詞義相近、或用法相似的詞,與霜鈇意義相近的詞有錘、鐧。
反義詞是指詞義相反的詞,與霜鈇意義相反的詞可能為柔軟、細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