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受霜;带霜。 南朝 宋 鲍照 《冬至》诗:“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雁。” 唐 白居易 《忠州刺史谢上表》:“负霜枯葵,虽思向日,委风黄叶,敢望霑春?”
(2).以松竹等受霜不凋喻坚贞不渝。《晋书·周虓传》:“伏愿圣朝,追其志心,表其殊节,使负霜之志不坠於地。” 唐 皎然 《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縹竹 湘 南美,吾师尚毁形,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
“负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受霜或带霜,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象或植物状态。例如:
以松、竹等植物经霜不凋的特性,比喻坚贞不屈的品格。例如:
(注:以上解析综合了多个古典文献用例及词典释义,完整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负霜》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含义多指携带霜冻的意思。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的笔画和部首构成。
《负霜》的第一个字是“负”,它有贝部作为它的偏旁,同时它的右边是“贝”的繁体。笔画上,它共有7划。
《负霜》的第二个字是“霜”,它有雨部作为它的偏旁,同时它的上面是“雨”的繁体。笔画上,它共有15划。
《负霜》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刘敬传》中。在古代,人们通常用来形容晨间地面携有霜冻的美景。
《负霜》的繁体字为「負霜」,保持了原来的偏旁和意思。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负霜》的古代写法为「負上豪」。这种写法在古籍和碑刻中经常可见。
以下是几个使用《负霜》的例句:
- 清晨的时候,大地上的树叶都负着一层霜。
- 这片田地被负霜侵袭,变得一片银白。
组词:反负霜、负霜寒、负霜雪。
近义词:霜染、白霜。
反义词:无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