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 孔子 的學生 子貢 ,在遊 楚 返 晉 過 漢陰 時,見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甕去澆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老人不願意,并且說:這樣做,為人就會有機心,“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見《莊子·天地》。後以“抱甕灌園”喻安于拙陋的淳樸生活。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談義》:“投竿垂餌,晦幽蹟於 渭 濱;抱甕灌園,絶機心於 漢 渚。”亦省作“ 抱甕 ”。《初學記》卷七引 晉 孫楚 《井賦》:“抱甕而汲,不設機引,絶彼淫飾,安此璞慎。” 唐 李白 《贈張公洲革處士》詩:“抱甕灌秋蔬,心閑遊天雲。” 宋 王安石 《絕句》:“桔槔俯仰妨何事,抱甕區區老此身。” 清 陳夢雷 《灌園即事》詩:“偶爾荷鋤忘讀史,恰當抱甕喜逢賓。”
“抱甕灌園”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其内涵可從以下五個維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 由“抱甕”(懷抱陶制水罐)和“灌園”(澆灌菜園)組成,字面指用原始方式勞作。該行為在《莊子·天地》中被描述為“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費力多而收效少)。
二、典故溯源 出自《莊子·天地》中子貢與漢陰丈人的對話:老人拒絕使用機械汲水,認為“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甯願保持淳樸勞作方式。
三、哲學内涵 蘊含三重思想:
四、語義流變 該成語在曆史中衍生出兩種解讀:
五、現代啟示 在技術狂飙時代,該成語引發對“效率與心靈”關系的反思。2016年故宮文物修複師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展現的“慢工細活”,恰是當代“抱甕精神”的延續。
注:欲了解完整典故文本,可參考《莊子·天地》原文或提供的詳細對話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