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鄭玄 箋:“顧,旋視;復,反覆也。” 孔穎達 疏:“覆育我,顧視我,反覆我,其出入門戶之時常愛厚我,是生我劬勞也。”後因以“顧復”指父母之養育。《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諸王幼稚,早離顧復,弱冠相育,常有《蓼莪》、《凱風》之哀。” 唐 元稹 《告贈皇考皇妣文》:“祗命隕越,哀號不逮,追念顧復,若亡生次。”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太平救世歌》:“襁褓顧復,骨肉情連,恩同罔極,銘於心田。”
“顧複”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主要用于描述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出處
源自《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
本義
原指父母通過反複照看、撫育子女的行為,如鄭玄注解:“顧,旋視;複,反複也”(《毛詩箋》),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覆育我,顧視我,反複我”。
象征養育之恩
後引申為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情,如《後漢書》中“早離顧複”即指失去父母庇護。
文學與曆史文獻用例
“顧複”通過動作描寫(反複顧視)抽象化為父母養育的象征,常見于古典詩文,表達子女對親恩的感念。現代雖少用,但在解析古籍或傳統文化時仍需掌握其内涵。
顧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回頭看,回溯,回複等。它表示一個動作或狀态,指的是重新審視過去的事情或回答對方的問題。
顧複的部首是頁(⺶),筆畫數為11。
顧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形體的變遷。在古代,顧複的寫法為“歸復”,其中的“歸”指回歸,而“復”表示恢複。漸漸地,這兩個字合并為一個字,形成了現代的“顧複”。在繁體字中,顧複的寫法為“顧復”。
古代漢字寫法有很多變體,顧複在古時的寫法為“歸復”,其中的“歸”字采用了更多的彎曲線條,而“復”字采用了更多的豎直線條。
1. 他經過幾天的顧複,終于想起了那個過去的事件。
2. 我正在顧複你的問題,請稍等片刻。
顧忌、顧慮、複蘇、複原、複位。
回顧、回答、回複、回想。
忘記、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