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予;交付。 唐 元稹 《古社》詩:“繞壇舊田地,給授有等倫。”《新唐書·李密傳》:“民食 興洛倉 者,給授無檢。” 宋 曾鞏 《救災議論》:“﹝賑粟﹞至于給授之際,有淹速,有均否,有真僞,有會集之擾,有辨察之煩,厝置一差,皆足緻弊。”
給授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雙音節動詞,其核心含義為授予、賜予,尤指官方或正式場合的權力、職位、榮譽等賦予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演變及現代使用三個角度詳細解析:
《漢語大詞典》
釋為“給予;授予”,強調其正式授予的屬性。多用于官職、爵位、封號等官方冊封場景,如“給授官職”“給授印信”。該詞承載古代官僚制度的印記,體現權力自上而下的分配關系。
來源: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需付費訂閱)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标注為書面語詞,釋義為“授予(職務、勳章等)”,明确其現代使用場景限于正式文書或特定儀式,如“給授博士學位”“給授榮譽稱號”。
來源: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40頁(官方電子版)
《辭源》(修訂本)
溯及詞源,指出“給”古義為“供給”,“授”為“予也”,二字複合後強化了“正式交付”的意味,常見于漢唐文獻中的封賞記載。
來源: 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冊,第231頁。
多與封建制度下的權力分配相關,如《後漢書·輿服志》載“給授玺绶”,指帝王授予臣屬官印信物,凸顯儀式性與權威性。
保留莊重色彩,但適用範圍擴展至學術、軍事領域,如高校“給授學位”、軍隊“給授軍銜”。需注意,其使用頻率低于近義詞“授予”,更具書面雅言性質。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低頻正式用語,日常交流常以“授予”“頒發”替代。其使用需符合以下語境:
“給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文獻資料綜合解讀如下:
給授(讀音:gěi shòu)意為“給予;交付”,表示将物品、權力或責任轉移給他人。
核心含義
指通過特定方式将事物分配或轉交給他人,強調動作的完成性。例如古籍中提到的土地分配、赈災糧發放等場景。
詞源與結構
可譯為“confer; grant; deliver”,具體語境需調整,如“赈粟的給授”可譯作“distribution of relief grains”。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用法,可參考《古社》《新唐書》等文獻來源。
拔慢步班寮暴徵巴蛇本二弊政漕标蟬不知雪成荊徹上徹下垂範達馬發揮風則風走附見服馭鈎纏鬼齒谷蠡王洪奧黃柏華言昏昏沉沉借口紀年金錢豹棘突九宮格爵士音樂空水寬讓祿胙屢見疊出貓鬼衲線逆退扭扭捏捏盼矚辟奠潛身遠迹诮讓迄功求田勸降全影屈蟠人葠宂鬧神場蛇年屬念鼠竊狗盜四海昇平素絲天下大勢通舊遐布消除逍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