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iterary or artistic style]∶詩歌的格律聲調。亦泛指作品的藝術風格
先定格調
格調豪放
這部影片低級庸俗,格調不高
格調高雅
(2) [one’s style of work as well as one’s moral quality]∶人的風格或品格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唐詩紀事·秦韬玉》
(3) [form;style]∶格式;式樣
山勢和水勢在這裡别是一種格調,變化而又和諧。——《雨中登泰山》
(1).品格;風範。 唐 蔣防 《霍小玉傳》:“故 霍王 小女名 小玉 ……昨遣某求一好兒郎格調相稱者。”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四章:“她那特殊的細心、機敏與果斷……都流露着指揮員英武的格調。”
(2).風貌,景象。 唐 張喬 《宿劉溫書齋》詩:“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調高。” 宋 陳亮 《點绛唇·詠梅月》詞:“君知否?雨僝雲僽,格調還依舊。”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山勢和水勢在這裡别是一種格調,變化而又和諧。”
(3).詩歌的格律聲調。亦泛指作品的藝術風格。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五:“句句言情,篇篇見意。奉勞歌伴,先定格調,後聽蕪詞。”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五》:“今詳格調句法,甚類生前之作。”《金6*瓶6*梅詞話》第十一回:“高低緊慢按宮商,輕重疾徐依格調。”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詩集>序》:“即有一二能者,不過指摘聲病,講求格調。”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格調漢語 快速查詢。
格調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型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藝術創作範疇的審美标準
指文藝作品在形式與内容上呈現的總體風格特征,如《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為"作品的藝術特點和綜合表現方式"(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明代胡應麟《詩薮》評王維詩作"格調幽遠",即強調其詩歌意境與韻律的和諧統一。
二、人格氣質的價值評判
引申為人物品性的風範标度,《漢語大詞典》收錄"格調"有"人的品格、風範"之義(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載"格調高華"即贊譽詩人超逸的品格修養,現代語境中"格調高雅"多用于評價人的審美品位。
三、詩詞格律的技術規範
特指傳統詩詞創作中的格式聲律要求,《中國詩學大辭典》指出該義項源自唐代詩歌"格律聲調"體系(來源: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國詩學大辭典》)。宋代嚴羽《滄浪詩話》強調"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其中"格力"即包含格調的音韻規制。
該詞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專業術語向生活化表達的延伸過程,在當代語言應用中,前兩個義項已成為主流用法。
“格調”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藝術風格的綜合表現
指不同作家、作品或藝術形式所體現出的獨特藝術特點,如詩歌的格律聲調、繪畫的色彩構圖等。例如“這首樂曲格調清新”。這一含義在文學評論中尤為常見,常用來評價作品的整體藝術水準(如“格調高雅”或“格調庸俗”)。
人的風格或品格
用于形容人的内在修養、行為風範或生活态度。例如“誰愛風流高格調”,或現代語境中描述某人“活得很講究,有品位”。
藝術領域
在文學、音樂等創作中,格調強調作品的整體氣質。如宋代吳處厚《青箱雜記》提到“文章格調須是官樣”,指文章需符合官方典雅風格。
現代語境
衍生出對生活方式、審美品位的評價,如“使用奢侈品”“享受咖啡廳音樂”等行為被視作“有格調”。這種用法更偏向個人化、時尚化的表達。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百科(如搜狗百科、滬江詞典)。
罷免抱寶懷珍寶墨八一勳章懆克疇谘揣奸把猾穿踰椎殺打動彈道倒挂金鐘定衣動悸鬥抟囮頭鵝腿子風觀分吟高燭國語和纏紅火恍悟花貎蓬心緩頰慧穎悔之晚矣活性剪路吉旦及夫靜逸來來狼牙棍牢飯碗樂居領兌六丑螺蚄緑石賣降沒字南史泡泡口香糖剽攻帲幪憑虛鉗擊清美潤色先生沈腰潘鬓詩懷退黜違谏微晶五度無息息民